在古代,清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踏青,缅怀古人。再加上清明节期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更是一个容易引发诗思的时节。
关于清明的诗词数不胜数,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了。诗圣杜甫也写过清明诗,而且都写得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杜甫晚年的一首代表作:《小寒食舟中作》。
小寒食舟中作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这首诗作于大历五年(年),这是杜甫人生中的一年,当时他正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漂泊。题目中的“小寒食”,是指寒食节的后一天,也是清明节的前一天。这首诗是小寒食这一天在船上所作。
第一句“佳辰强饮食犹寒”,正好扣住题目“小寒食”展开描写。寒食节、小寒食、清明节都是古时候重要的节日,因此说“佳辰”。寒食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禁烟火,吃寒食。也就是不允许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所以杜甫只能喝冷酒,吃冷食。所以说“强饮”、“食犹寒”。短短几个字,就准确描写了小寒食的节日特点,没有任何累赘的成分,足以看出杜甫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准确”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决定了一首作品能否成立。如果写作内容不准确,那就成了离题,按照现代作文的评判标准,这就是不及格了。
第二句“隐几萧条戴鹖冠”,顺着第一句的内容继续展开描写。“隐几”,语出《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表示杜甫是靠着小桌几席地而坐。“鹖冠”,相传是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由鹖羽所制成的帽子。因为杜甫此时已经不在朝廷当官,所以只能戴上这“隐者之冠”。这个细节描写并不是用来凑数,而是为了结尾的感慨作铺垫。
第二联“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是千古名句,写得非常精彩。春水平静,坐在船里面如同坐在天上一般;年纪大了,老眼昏花,看着岸边的花犹如隔着一层雾一样。
“春水船如天上坐”,这里是化用了前人的诗句。陈僧慧标《咏水》写道:“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沈佺期《钓竿篇》写道:“人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都是用来描写水面的平静。前人的诗句经过杜甫化用,更显得壮丽,可谓是“点铁成金”。
“老年花似雾中看”,也很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年老多病、蜗居船上的情形。但是却表达得非常有美感。古人对这两句有一个非常精准的评价:“意虽索寞,语不寒俭”。虽然表达的意思很落寞,但语言上却一点都不寒酸。
有些现代的注释,把“春水船如天上坐”解释成“春水浩荡,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这明显就是望文生义。只要知道这句诗的出处,自然不会犯这种错误。
另外,这两句的句法也值得留意。一般我们诵读七言诗句,会按照“四三句式”的节奏来诵读,也即是按照“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这种节奏来诵读。但这两句按照句意来断句,应当是按照“二五句式”来断句,即“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这种诵读节奏和句意断句不同的写法,也让诗句的节奏更富有变化,造成一种新奇的体验。
这两句也不是常规的简单句,而是不完全句。所谓的不完全句,就是句子中的谓语成分被省略。这里很明显可以看出,“春水”并不并不能用来修饰“船”,“老年”也不能用来修饰“花”,所以“春水”和“老年”后面必然是有被省略的内容。
如果我们把省去的谓语补充出来,那就是“春水(平静),船如天上坐,老年(眼花),花似雾中看”。这两句中,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都呈因果关系。因为“春水(平静)”,所以“船如天上坐”。因为“老年(眼花)”,所以“花似雾中看”。
之所以要把句子写成这样,是因为不完全句比普通的句子多出一层意思来,内涵更加丰富。而且由于句子中省略了谓语,让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耐人寻味,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
诗句的韵味,很多时候就是靠这种句法上的技巧、方法来营造,而不是凭空拍脑袋写出来的。这是要经历长期的文字训练才能写出来的句子。诗圣在写作上的技巧,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联,“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娟娟”,点出蝴蝶飞舞嬉戏的飘逸灵动。“片片”,写出了白鸥的轻盈。这些形容词的运用都非常讲究。
这两句在全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先说“承上”的部分。从写作内容上看,这两句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娟娟戏蝶过闲幔”一句,描写的是舟内近景,暗扣第二句对船内环境的描写的内容。舟中只有杜甫一人,寂寥冷清,卷起布幔,因而蝴蝶飞舞而过。
“片片轻鸥下急湍”,顺着视线,描写舟外远景。片片白鸥轻快地追逐着水流飞翔。这两句的写景安排有层次感,一近一远,一静一动,一小一大。这样写景就不容易显得呆板。
再说“启下”的部分。无论是蝴蝶还是白鸥,它们都是自由自在的,这就和“蜗居”在船上的诗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就引出了结尾“愁看长安”的感慨。纪晓岚点评这两句诗的时候也说:“五、六言物皆自得,以反照下文。”
第七句,“云白山青万余里”,这是作者蜗居在船上看到的景色。也是为最后一句作铺垫。第八句“愁看直北是长安”,往北望过去,万里之外就是长安城。为什么要提长安城呢?那自然是为了表达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
最后两句在章法结构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结构上讲,“白云青山”,对应了第一句的“佳辰”,“愁看直北”也照应了开头的“隐几”。从情感表达上来讲,开头两句已暗含了一个“愁”字,结尾则直接点出,振起全篇。
而且从这两句上也能再次看出杜甫“点铁成金”的高明手段。沈佺期有两句诗:“雪白山青千万里,几时重谒圣明君?”意思和杜甫这两句几乎一样。但杜甫的“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却比沈佺期的句子更加含蓄,有着更多的言外之意,更能给读者遐想的空间。人们常说杜甫晚年的诗已达化境,这首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