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唐诗《清明》中的诗句,格调清新淡雅,心境低沉凄切,意境空灵优美,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牧之手。
杜牧《清明》诗句被后人传诵了千百年,但诗中“杏花村”的地望之争始终未有定论,关于“北汾”与“南池”之争虽有许多班班可考的论文,却因模棱两可而难以让人信服。笔者以为,有了杜牧曾经多次游历并州以及桃花盛开的节气这两个依据,有关《清明》地望之争或可得见分晓。
史载,杜牧(年~约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生于官宦世家,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唐文宗大和二年,杜牧26岁时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州和睦州刺史等职。他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的曾祖父曾任汾州西河太守,有王维诗《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为证。杜太守即杜牧曾祖父杜希望,初为安陵令,清廉自守,爱重文学,是一位文武双全威震边关的悍帅。“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生擒白马将,连破黑雕城。”自安史之乱(年~年)以来,甘肃十八个州为吐蕃部落所占据。唐玄宗开元中,吐蕃部落屡犯边关,并逼近长安。杜希望累授鄯州都督,率领镇西*与吐蕃部落进行了大小数十战,俘获吐蕃部落大首领,夺取吐蕃部落在*河上所造的盐泉桥后,筑起盐泉城(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北今循化城)。唐代宗时,杜希望再率领振威*夺回吐蕃部落占领的肃州(今甘肃酒泉市),移镇西*治此,镇西*后改为振威*、曜武*。杜希望后任鄯州都督(今青海乐都)、恒州刺史、西河太守,官拜陇右节度使,擢鸿胪卿,如同今时外交部长,掌管河西蕃部外交*务及贡奉之事。
杜牧从小就有到并州、汾州以及甘肃寻访曾祖父杜希望事迹的愿望,公元年,唐敬宗宝历元年,23岁的杜牧从陕西蒲城出发,踏上了游历并州与甘肃的旅程。杜牧《樊川文集》中记载,先到山西潞州(长治市),后到并州(太原市)、汾州(汾阳市)等地方,了解探访了曾祖父生活与任职的地方。通过游历体验塞北和西域的生活,极大地开阔了诗人的胸襟、视野和境界,知悉了前辈镇守边关的艰辛。他途经并州、汾州,再去往甘肃,在西域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边上闻笳三首》诗篇,都是抒发游历塞北和西域的感怀。“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诗中的“笳”出于西北民族地区,流行于塞北、内蒙古、新疆游牧民族中。诗人描述的“暮天”既指傍晚的天空,也指暮春的农历三月阳历四月。杜牧第一次出行见识到荒凉遥远的塞外,傍晚时分耳闻当地游牧民吹奏着凄凉的胡笳声,抬眼望着高空春归的大雁,消失在沙尘飞扬辽阔荒凉的沙漠,此情此景令诗人心绪万千、备觉凄凉,感叹苏武前辈的坚韧,体悟曾祖父杜希望的艰苦。其诗“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则描述胡人的小孩儿站在高高的烽火台上吹着羌笛,寒风中飞翔的大雁被笛声惊飞而去不见了踪影,刮了一整天的春风,吹不散诗人离乡孤独的思亲之愁。
在返程途中,行进在并州颠簸的官道上,杜牧写下感悟甘肃之行的诗篇《并州道中》“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出外跋涉的诗人身心疲倦,有谁知晓诗人诗句中所叙之苦呢?边防驻*的瞭望楼上还有春天没有消融的积雪,塞外边地的暖风已开始吹云吐润。极目远望荒无人烟的塞外,只能依依不舍地目送着雁群飞过。
后来,杜牧还游历了并州塞外雁门关、内蒙古大草原、呼和浩特、甘肃等地,沿路写下的《题木兰庙》《青冢》《赠猎骑》《早雁》《闺情代作》《雪中书怀》《秋梦》等诗篇,都是诗人有感而发。
从古至今,清明节气在公历4月5日前后,此节气正是山西汾州杏花村桃花盛开的时候。而安徽南池杏花村桃花盛开时间在公历3月10日前后,桃花盛开的花期只有短暂的一周。杜牧吟诵《清明》一诗的时候,江南的桃花早已开谢,距清明节气尚有20余天。故此,有版本注释“清明时节雨纷纷”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实为谬误。
杜牧行旅返回途中,过并州到汾州时正值清明时节,桃花盛开,触景生情写下了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作。汾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代以前就很有名气,到唐代后期其名气更盛。据此,杜牧《清明》一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其确切地点就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而非其他地方。
高珍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