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清明》诗是杜牧早期的作品,适逢唐代安史之乱,北方经济遭受重创,出现“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荒凉景象。《清明》诗句“路上行人欲断*”,生动再现了北方农村耕稼萧条的荒芜现象。
晚唐诗人杜牧,是一位刚正秉直、情致豪迈、敢论列大事、指陈利弊的文士,早年怀才不遇,后得宰相李德裕赏识,被委任依次做了*、池、睦、湖四州刺史,但每任时间都短,且英年早逝。在同一时期,杜牧写有《并州道中》:“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诗中表达了杜牧避时、困惑以及自我安抚,消沉中仍可见其心强命不强的无奈。
杜牧的《并州道中》与《清明》写得大体是同样的境况,“极目无人迹”的荒村野店,与“路上行人欲断*”都呈现了当时并州一带的灾情,并且是“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的战乱气氛。晚唐统治阶级腐败,宦官专权,阶级矛盾激化,农民义*四起,在当时人迹稀少的混乱环境,杜牧笔下的清明,折射出了晚唐北方农村苦难遭遇的生活缩影。
晚唐时*昏庸、官场混浊、民苦日复一日。而杜牧抱负远大,志趣高洁。他心怀削平藩镇、加强统一、平靖外侮、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治理想,却苦于有志难伸,深陷于内心的挣扎中,写下了“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的诗句。杜牧常常在衙署独酌,意在自我抚慰,更于清明买醉杏花村,遣闷于酒,寄情于花。期盼盛开的杏花,绽放他的抱负和胸怀。
杜牧笔下的清明,一直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感伤而多思,美好且富有理想。
张宏宇
(责编:马云梅、褚嘉琳)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