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堪称是古代表现社会生活最为丰富和广阔、意蕴最为深厚、感染力最强的风俗面长卷,张择端费尽心力描绘开封城内外风景,不免使人好奇其目的在于表现大宋盛世繁华?还是展现当时已凸显的社会顽疾?
《清明上河图》无作者印,据卷尾金人张著的题跋,作者系北宋张择端,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清城)人。他出生于崇儒之家,活动于北宋后期,幼好读书,长成后赴京求学,以求科举士进,未果后改学界画,尤长于舟车、市桥、郭径以及风俗人物。
画卷参考了北宋汴京城的一些具体实景、实地,艺术性地概括表现了开封城内外的河流、桥梁、城门、街市等,其场景之大、视域之广,为早期绘画之最。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清明上河图》全卷分为三段:卷首描绘了京郊外的乡野风光。然而在乍暖还寒的景象中,一匹马闯入了人群,引起周围一阵慌乱。
中段是全图的高潮,描绘了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交通、商业活动。画卷该部分最重要的情节是,一场即将平息的交通事故一-船与桥即将相撞的险情。纤夫们一直埋头拉纤到桥底下,拱桥上下的行人发现了险情——桅杆迎面面来,大声呼救,船顶上的十个船工,随着松开的纤绳,立即放下桅杆,舵工转舵横摆,以增强前进的阻力,船上的一个船夫,奋力用一个测量杆,顶住拱桥横梁,使船无法靠近拱桥。与此同时,在桥上也在上演一场闹剧,坐轿的文官和骑马武官的互不相让,轿夫与马夫争吵不休,为本已紧张的拱桥增加了险情。
手忙脚乱的船夫相互帮助共同应险坐轿的文官和骑马的武官互不相让卷尾是城门里的各种贸易活动,喧嚣的商店酒肆在卷尾渐趋平静。
《清明上河图》全卷共绘了多人,虽不足寸,但人物举止神情、身份职业历历可见,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生活。
《清明上河图》就像是一本宋代的风俗百科全书,陈列着太多的文明密码。老百姓只知道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但应该以此卷为切入口,了解中国古代美术史和更多古代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