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晋文公与介子推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即位,就设计陷害了太子申生,申生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自身的安全,只能带着一众支持他的人四处奔逃。慢慢地,重耳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只有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还跟着他。有一次,重耳饿得晕了过去,其中一个忠心的手下为了救重耳,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了给重耳吃,这个人名叫介子推。十九年后,世事变迁,重耳回到自己的国家做了国君,成为晋文公。晋文公对那些曾和他不离不弃、一直同甘共苦的臣子们大加赏赐,可是却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说话,晋文公又重新想了起来,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受赏,可是介子推不愿争功讨赏,就和母亲悄悄隐居到绵山去了。晋文公亲自到介子推家去请他,却发现他已经走了,晋文公派人搜山,却一直都没有找到介子推。这时,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从三面点火,放火烧山,使得介子推自己走出来。晋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可是直到大火熄灭都没有见到介子推出来。到山上一看,发现介子推母子已经抱着一棵大柳树烧焦了。晋文公悲痛万分,但是现在能做的也只有厚葬他们的遗体了。他们在将尸体从大柳树上搬下来的时候发现介子推用身体堵住的大柳树的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清明复清明。”晋文公把血诗放好,然后将介子推母子安葬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了“介山”,并把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定为寒食节,这一天禁燃火,只能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带着大臣们到山上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大柳树竟然复活了。他将这棵大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此后每到清明节,百姓们就自发祭奠不图富贵、清白廉明的介子推。诗词文化
清明
[宋]*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垄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馀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庭坚,字鲁直,九江人,是与恩师苏轼齐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这首诗是作者的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清明节时,桃花和李花竞相开放,一片美好景象,但是田野上的孤坟无法参与这份热闹。春雷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和昆虫,春雨滋润着草木。有人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剩下的饭菜,回家向妻妾炫耀总有人请自己吃饭,也有人因为拒绝受封赏而被大火烧死。他们是愚蠢还是贤能没人知道,现在留下的只是坟墓上的野草罢了。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他的作品多以对景物的精致描述来抒情,这首诗也不例外。清明节的西湖旁有很多游人。到了傍晚,游人渐渐散去。人去声息,但西湖的春色依旧动人。本诗并没有直接对大好春光和踏春乐趣进行具体描写和渲染,只是用一些景物稍作点缀。作者借助游人的纵情和*莺的恣意进行侧面描写,使人不禁对春游的场景产生联想,表达了作者对清明节时的西湖春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鹂隔故宫。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代表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温庭筠才思敏捷,却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明节的清晨,清蛾飞舞,美得像在画中一样。桃花和郁金香争相盛放,将整个田野都染成了红色。人们开开心心地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归来时感受到微风。马在昂首鸣叫,鸡从笼子里争前恐后地跑出来。有人在朝着鸟儿发射弹弓,*鹂赶快飞到了隔壁的房顶上,好像在说:“请不要伤害我们,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温庭筠的诗用词华丽、风格浓艳,这首诗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充满了诗情画意,其对清明画面的刻画之丰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