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清明节没过成生日的父亲邓丽星荐读
TUhjnbcbe - 2022/6/20 15:39:00


  一直以为父亲去世,我不会哭,也不会再写有关父亲的文章。没想到,我还是高估了自己。


  当4月1日(农历壬寅年三月初一)下午,在父亲旁边小床上,听不到父亲重重的呼吸声,确信父亲真的离开时,我的泪水不可抑制地冲出眼眶。我哭喊着:刚才还呼噜呼噜的,怎么一下子就停了呢?怎么一停,人就走了呢?我两腿发软,全身控制不住地发抖。那一刻,我只有哭和抖,哭着抖,抖着哭,别的什么都做不成。


  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会离开得这么突然,如同几年前的母亲一样,明明觉得还能撑几天,却突然闭上眼,停了呼吸。父亲从不能下床到离开,只有几天时间。我本准备4月1日晚上陪他一晚上,可终究没等到。


  上次见父亲,是年的“十一”。父亲腿疼,但还能走动。父亲问我吃饭没。我说没顾上。他就去西边一家煎包店,给我买煎包,可惜已卖完。但父亲这一举动给我留下了一缕温馨的回忆。那时,父亲有时糊涂,有时清醒,很多时候记不起自己吃过饭没有。


  春节因为疫情没有回去。春节前后,每次跟父亲通电话,我都明确告诉他,清明节一定回去,给他过生日。父亲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八,一般赶在清明节或前后。父亲年纪大以后,很少在当天过生日。前几年,他提在双休日过,便于附近上班、上学的孩子们回家。这几年,外出的人多了,两天时间不够,父亲就把生日放在了清明节。这样远一点的家人也可以回去,尤其是我。


  我问过父亲,清明节过生日行吗?不吉利吧!他说,他不在意,人能回来就行。去年的清明节,该回家的人都回了家,他过了一个非常热闹的生日。父亲戴着生日帽,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重孙、重外孙,围着他唱《生日歌》。父亲很高兴,他脸上的笑容是我见过最舒展的一次。


  今年,我们仍打算给他过一个热闹生日。年前,看他身体不错,还能到处走动,觉得这个愿望不难实现。


  几天前,当听弟弟说父亲不能下床时,我没在意,说清明节放假一定回去,让他们先伺候着,我回去补上。当时,我给父亲打电话,说清明节再回去,让他等着我。他说“好”,声音听起来很无力。


  当时濮阳有疫情,很难出去,也就拖了过去。3月31日早上,弟弟在家人群里发了一个视频,父亲歪在床上,已不能说话。我赶紧拨通视频电话,喊父亲,没有回应。我感到了严重,赶紧给小区报备,和丈夫一起开车回了家,到家已下午3点多。


  我喊声“爸”,他睁眼看看我,嘴动动,我听不清他说的话,以为他累了,就没再多说话,让他休息了。这一天,父亲只喝奶,什么都吃不下去,一吃东西就吐。晚上睡觉前,我对他说,提着劲,等着我们给他过生日。


  看父亲情况不大好,我们商量提前给父亲过生日,日子定在农历三月初三。


  4月1日,我打算值全天的班,包括晚上。上午,我坐在父亲旁边,告诉他,要提劲,初三给他过生日。父亲问,今天初几。我回答,是三月初一,再过两天就给他过生日。父亲“哦”着,算是答应。


  父亲说话已不清楚,声音小,听起来还呜拉呜拉的,必须耳朵对着他嘴,再凭猜测才能理解他的话。上午,父亲吃了不少东西,他主动要着吃,喝水,喝奶,吃香蕉,也都没有吐。中午看我们吃饭,他也想吃。知道他最喜欢吃肉,我问他吃点肉不?他吃力地点点头。我喂他吃了一片薄薄的肉片,他在嘴里慢慢嚼着,很满足的样子。我就问,再吃一片吧!他又点头。我又喂他吃了一片。吃完两片,再问他,他摇头,感觉人很累。喂他喝了点水,就让他躺下休息了。


  不敢打扰他,我们坐在小床上,听着他重重的呼吸声,好像痰堵在喉咙似的呼噜着。我困了,就闭眼歪在床上。突然,我觉得少了什么,房间出奇地安静,忙问,怎么听不见呼噜了。弟弟和丈夫过去一看,父亲已没了呼吸。时间是下午2点33分。父亲就这么走了,在睡梦中走了。


  回忆父亲,脑海中浮现的痛苦和阴暗居多,温暖或阳光很少。他给我的童年可以说全是阴暗,全是泪水。他脾气暴躁,从不考虑家人感受,什么时候想发火就发火。我们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会挨一顿吼,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母亲就会挨一顿打。


  提起父亲,眼前就会浮现一个瞪着眼斥责我的人,一个挥着手打母亲的人。我从小不仅缺少父爱,而且很没有安全感。上课时,我常常会走神,耳边总听见母亲的哭声。回家路上,我一路担惊受怕,一路祈祷,爸别打妈。只要爸不打妈,我受什么惩罚都行。


  只要父亲在,家里从没有安生过。任何一个人,都会成为他指责或训斥的对象,而且不分时间,不知道原因。我们不动也是错,动也是错。每天都在他的训斥声中度过。


  有段时间父亲不在家,家里很安静,很平和。那时,我非常希望他一直不在家。


  父亲外出挣钱,可我们却缺衣少吃。有一年过年,母亲很犯愁,到年底也没收到他寄的钱,最后,煮了红薯块当饺子。即便那样,我也没觉得过得苦。


  我之所以努力学习,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只是想逃离父亲,逃离这个家。天天在恐惧中长大的我,胆小,内向,懦弱,不敢反抗他,只有逃离他。


  我发现,我一直在以父亲作为反面标杆,纠正着自己的生活。父亲对孩子不好,给了我们一个阴暗的童年。我很宠爱孩子,不让孩子受一点儿委屈,尽最大努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父亲对妻子不好。我选丈夫的唯一标准,就是要对我好。对我好,就会脾气好,有宽容心,有包容心。父亲对家人不好,对外人好。父亲回家不是瞪眼就是训斥,好像每个人都欠他什么。对外人,他笑容满面,说话温和,人缘好。我要求自己一定对家人好,尽力不说伤害家人的话,尽力不做伤害家人的事,把温暖和微笑留给家人。


  我一直认为对家人好的人才是真正的好人,是自身强大的人。只对外人好不对家人好的人,是外强中干的人,虚弱的人。我努力做到不把外面受的气带回家里,宁可得罪外人,也不伤害家人。


  我不想父亲对我的伤害再传下去,也不想过父亲给家庭的那种日子。伤害最亲最近的人,才是真正的伤害,是一生也抹不去的伤害。


  父亲说,他这一辈子不欠谁,从小他就自立,14岁就出去挣钱养家,当然是养他们一家,爷、奶、姑、叔们。他没想到,他最欠的是我们这一小家。


  对父亲来说,他一生过得没有遗憾。他一生都很自我,或者说是自私。他一生都依着自己的脾气过,自在,自由,从不考虑家人感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家里,他是一个“皇帝”,也是一个“暴君”,说一不二,剥夺我们的快乐,剥夺我们的自信,剥夺我们的开朗。


  我写过《清明节过生日的父亲》一文,提到父亲是一个刚强的,甚至暴躁的人。“提起父亲,耳边充斥的就是打骂声和训斥声”,“如果有温暖片刻,也是屈指可数”。这几年,他老了,有些变了,尤其是母亲去世后,虽然脾气仍不好,也发火,仍听不得某些话,但能和他做一些交流了。不像以前,还没说两句话,就不知道怎么得罪了他,惹来一顿训斥。


  父亲很刚强。很少见他对我们笑,或者流泪。我见过他最温暖的笑,就是去年他过生日那天,那才是真正的父亲般的笑。有温度,有家人感觉。我也只见过他一次流泪。那是在母亲去世前。那天,只有我一人在母亲床边值班。他对我说,村里有个老人的孩子不养老人,快死的时候也没人管。他害怕也有这一天。他知道我们都怨恨他。说着,他就流了泪。我说,自己养的孩子还不知道脾性?谁会那么做?虽然我们怨恨他,但作为子女,我们都很善良,不会在他不能动的时候不管他。


  我们是怨恨他,怨恨他对母亲不好,对我们这些儿女们不好。他没有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一个父亲的责任。他给了我一个黑暗的童年,影响了我一生的性格。可他毕竟是父亲,那种扯不断的血缘关系,总会牵起我心底那缕亲情。


  在寻找他作为父亲带给的温暖时,我突然发现,在我人生最关键处,都有他的身影。高中时,他和母亲一起赶会,给我买了台收音机,让我学好英语。高中最后一年,他打听到他一位小学同学在高中当老师,马上联系人家,请人家吃饭。大学毕业时,他又找另一个小学同学,托关系。不管有没有帮上忙,他都在尽力。知道我找对象,他从老家转几趟车,来看我。见到我丈夫,一起吃了两顿饭,就放心回去了。我颈椎病最严重的时候回家,他亲自给我熬制膏药,并亲手给我贴上。


  这是父亲给我黑暗日子里的几点亮光。虽然少,毕竟有过,让我想起来,温馨感动,拨动着心底那根父女亲情弦。


  感谢父亲给我机会,让我最后送他走。从他临终到咽气,到去火葬,再到去墓地,我一路送他。虽然因为疫情,葬礼办得很简单,因为一路的陪送,让我此生不那么遗憾。


  他说,谁都不亏,他谁都对得起。他不麻烦我们,给我们留钱办身后事。他走得很心安,也很骄傲,如果只指钱,他真的很骄傲。他一辈子自立,小时候他挣钱养自己,养家。老了,他仍在挣钱养活自己,没要子女的钱。


  写到这儿,我突然觉得自己也不是一个好女儿。作为女儿,他老的时候,我没有给他钱,没有赡养他。


  如果来世有机会再做父女,我希望他是一个好父亲,我也是一个好女儿。


  4月1日,是愚人节,我真希望是假的,是上天给开的一个玩笑。可惜不是,父亲这天真的永远离开了我们。


  父亲在清明节过了几年生日。今年,只有几天,他都没有等到。而我,也再没机会为他过生日了。


  父亲,一路走好!记得前几天,有点糊涂的时候,你还说,要给母亲做饭吃。希望这次见到母亲,好好弥补对她一生的亏欠,一生的伤害吧!祝你和母亲在那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本篇审稿、组版易涛

作者简介


  邓丽星,笔名星子,濮阳市中学教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河南思客》签约作家。

本文作者邓丽星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版权所有,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博客/微博/
  杨海燕吕佩义胡建武


  庄凤娟李智信张红阳


  张广杰杨*民

初心

思想,影响人生

文字,抚摸心灵

声明


  感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节没过成生日的父亲邓丽星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