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老师朗诵
熙熙
点击上方“熙熙妈咪丁老师”可以订阅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
注释
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扫墓、踏青节日。在阴历四月五日前后。
2.欲断*: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精神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3.借问:请问。
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安徽池州贵池区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二
翻译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了*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有酒家,他用手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三
作者
杜牧(年-约年),字牧之,号樊(fán)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四
背景
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此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五
鉴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诗的前两句交代了环境和人物。清明时节,诗人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的路上奔波,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两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行人在这时不禁想道:到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几杯,解解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重要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旗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六
主题
本诗通过描绘诗人清明雨中问路的情景,抒发了其身处异乡孤身行路的孤独愁绪与凄迷纷乱的心境,但同时也为寻找解决此种愁绪心怀希望。熙熙妈咪丁老师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