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节,
又名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
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也是古代诗人、词人比较钟爱的节日。
他们将中国民间的清明习俗,
生动细腻地展现在诗词中,
世代相传。
当清明遇上韵味悠长的古诗词,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C50.,12.05,24.61,12.,0.,15.z"fill="rgb(,,)">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鉴赏: 这首词描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这首词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鉴赏: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 萧萧暮雨人归去。 鉴赏:??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宋·*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鉴赏:??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清·顾太清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回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输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鉴赏:开句“万点猩红将吐萼”,正是花苞初放的喜人姿色,它“嫣然回出凡尘”,有着非同凡尘的丽姿、质。两句描写,把这株刚从“古寺”移来园中种植的海棠,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它还只是一株幼树,所以词主人公对它更是寄予希望,现在时当寒食,待“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一年以后,又将是一番摸样了。下片承接说:“细干柔条才数尺”,这是现在的样子,但已迥出凡尘,将来“千寻起自微因”,不知该是如何的可爱了。所以下面词人就沉入了希望的遐想:“绿云蔽日树输囷”,树长得参天高大而盘曲,当然这不无夸张,但夸张正表现了面前这位种花人的欣喜中的厚望。她还希望它不要忘记种花人的辛勤栽种与呵护。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鉴赏: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用时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鹊踏枝·清明 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鉴赏: 此首词是一个深闺独居的女子流连春光,惆怅自怜之作。这首词借用不同的场面塑造了相同的意象。上片抒写春景之中的闺妇独自把弦,下片抒写春景之中的闺妇梦中寄情;上片的环境是风和秀丽,下片的环境则是红杏细雨,上下片场面并不相同,然塑造的意象都是深闺春怨。全词景语远远超过情语,把无形的感情寓于有形的景象来表现,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古往今来, 历代文豪不惜笔墨描写清明, 留下了许多佳句, 把对亲人的情思都融在诗句里。 当清明遇上最美诗词, 你有什么感想呢? 欢迎与小笨交流呀~ 编辑:校记者团谭欣 审核:*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