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下学期的小假期特别多,什么清明节、端午节,还有五一小长假!
这第一个要过的就是清明节啦,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安排呢?听说古代清明节有蹴鞠的传统,于是蔷薇妈妈决定和孩子一起效仿古人踢皮球玩,并且准备软糯的青团。
有吃有玩,想想就开心!不过提到清明节,就一定绕不过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
??快来和蔷薇妈妈一起学习《清明》的古诗解读、注释、作者介绍,轻松愉快学古诗吧!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析
这首诗让杜牧这个名字与清明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也被誉为清明诗的千古绝唱。古往今来,写清明的诗这么多,杜牧的这首诗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今天小包就带你来仔细分析分析。
我们不妨把自己当成诗里的主人公,经历一遍诗中的场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天是清明节,你正在路上行走,细细的雨丝就飘飘洒洒地落了下来。在花红柳绿的春天里,下点小雨并不妨事,可是今天是什么日子呀?是祭奠故人的清明节。本来在这天,你就会想起那些故去的亲朋好友,心里已经挺难过的了,又碰上细雨纷纷的天气,哎,也难怪“路上行人欲断*”了。这“断*”二字,可不是灵*出窍的意思,而是形容一种很伤心很伤心的心情,而且这种心情还不能讲给别人听。
你想想,不开心的事情憋在心里是得多难受啊,于是,诗人就想借酒消愁,咱们可不能学他哦。可酒在哪呢?这时,诗人拉住一个路过的放牛娃就问:请问附近哪里有酒馆呀?放牛娃给他指了指远处杏花深处的村庄。这就是最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由来。
咦?诗怎么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呢?诗人找到那家酒馆了吗?喝上酒了吗?美酒消了他的愁吗?这些问题只能由我们自己去想象了。不过,我猜,在看到远处美丽的杏花林以后,诗人的心情一定开始变好了,都说杏花深处有美酒,一边喝酒一边赏花,岂不美哉。不管最后有没有喝上美酒,光是想想,就给这倒霉的一天带来了一些美好。
现在,你知道这首诗妙在何处了吗?诗人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远比诗里所描写的场景广阔得多,这就是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首诗看起来随意自然、徐徐道来,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但仔细品读后,方知韵味无穷。
延伸
1、“杏花村”在哪?
杜牧这首诗留给我们的可不仅仅是令人回味的意境,还有美酒与美景并存的“杏花村”。现在,全国各地至少有十几个叫做杏花村的地方,可到底哪一个才是杜牧去的杏花村呢?想找到问题的答案,恐怕只能穿越时空亲自问一问杜牧了。因为诗中的“杏花村”并不一定是村庄的本名,或许只是形容被杏花遮掩住的村庄,那它叫李家村、张家庄、马家屯都是有可能的。
虽然杜牧去过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已无从考证,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家对“杏花村”的热爱和争夺。毕竟这个名头一打出来,大家一听,嗬~这可是著名诗人杜牧点过赞的酒,那必须得尝尝。在这场“杏花村”争夺战中,参赛的总共有二十多个地方,经过几轮淘汰,只剩下安徽贵池和山西汾
[fén]阳两位选手。最终,安徽贵池拿走了“杏花村”的旅游商标,而山西汾阳抱走了“杏花村”的白酒商标。嗯,也不知道杜牧听后会做何感想?
2、清明习俗知多少
历经千年时光,“杏花村”已无处可寻,但扫墓祭祖、踏青这些清明节的习俗却延续至今。小包问问你,古人在清明节这一天还会做些什么呢?嘿嘿,不知道你有没有用柳条编过帽子呢?其实这也是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清明时节杨柳发芽,人们踏青时就顺手折下几支,会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会拿回家插在门上,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疫病、*虫上门。哈哈哈,真是太天真了,如果柳条有用,还要医生做什么?不过仔细想想,古代的医疗条件这么差,寄希望于柳条也是情有可原的啦。但是,小朋友们可不要相信柳条能防治疾病哦,还是来比一比谁编的帽子更好看吧。
对了,春天还是放风筝的好季节,其实放风筝也是过去清明习俗之一呢。不过咱们今天放风筝只是为了玩,古人放风筝还为了带走晦气。他们把灾病的名字写在风筝上,等风筝飞高了就剪断风筝线,这样那些不好的东西就会随风飘走了。显然这又是一种美好的期冀,不过小包才不会像古人一样剪断风筝线呢。
结语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特别的存在了,作为其中唯一一个法定节假日,清明不仅仅跟农业有关,还承载了意蕴丰富的传统习俗和历史故事。
今天小包跟大家分享了这么多有趣的知识,如果你也喜欢这些知识的话,欢迎分享给其他的小伙伴呦。哦,不要忘记分享这首诗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