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作为礼仪之邦——山东,更有很多传统习俗,传承着中华文明。
胶东也有“子推燕“”
在寒食节的起源地山西,很多普通百姓会在清明时节制作子推燕面,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晾晒,而春风吹起,这些形似燕子的面饼就会随风而动,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在山东的胶东地区,也有不少村庄有做子推燕的习俗。
据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介绍,这种子推燕的制作方法,与山西一带基本一样。“我们曾在胶东做过调查,据说胶东有80%以上的人,是当年从山西移民过来的,因此他们也把这种技艺带到了胶东一带。”
寒食挑菜今仍在
如今每到春暖花开,全国各地都会有这样一种情况:一部分百姓去野外挖一些野菜,婆婆丁、荠菜、竹笋、野苦菊、蕨菜、苦菜、鱼腥草……拿回家之后,洗净晾干,可以蘸着甜面酱生吃,也可以用来包饺子。
据考证,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古人就有过寒食节挑菜的传统。“所谓的挑,既有"挖取"之意,又有挑选的意思。”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长朱振华表示,在古代,人们挑菜之后就会将之生吃:“因为寒食节的传统就是生吃菜蔬,不能开火。”
传于南北朝时期的斗鸡蛋
如今在山东一些地方的农村,每到清明节,孩童之间还有一个斗鸡蛋的传统:家长们把鸡蛋煮熟之后,染以红、绿、*、花等颜色交给孩子。
而拿到这些彩鸡蛋的孩子们,则将它们装在网兜里,然后出门找小伙伴们斗鸡蛋:孩子们各拿一个鸡蛋,相互以蛋尖顶住用力,谁的鸡蛋破了,谁就输了,而胜者会再找下一个朋友继续这样的游戏。
据考证,这种“斗鸡蛋”的游戏,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大约到了宋朝的时候,基本上这个游戏就很少见到了,不管是文物还是史料中,都几乎没有记载了,但是目前在山东很多地方,居然还能保存着这种游戏方式,实在是民俗学上的一大景观。”
清明一饭
在清明时节,山东很多地方的农村,还有饭牛、饭马、饭驴的传统。“例如在齐河、博山等地,每到清明,农夫们会煮上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以犒劳它一年的苦劳,这就叫"饭牛"。”外在山东其他的地方,农夫们也会在清明时节给家里的牲口们做一顿好饭,以犒劳它们一年的辛劳。
因此在山东地区,有不少这样的民谚:“打千骂万,清明一饭”、“打一千骂一万,熬到清明喝稀饭”。
另外,在长岛当地,清明节这天还是“驴生日”,当地人会吃高粱米稠粥,而在饭熟之后,一定要先盛一碗喂给家里的驴。
荡秋千
清明这天,山东多地有荡秋千的习俗,尤其是闺中女子,所以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秋千荡得越高,就预示着将来的日子过得越好。于是,女子们便都放下矜持,兴高采烈地荡秋千。除此之外,在荡秋千的过程中,男子们在帮忙推、送秋千时,容易获得女子的好感。因此,这个过程也为年轻男女交往创造了好机会。
秋千又称“悠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传统游戏。唐朝时,荡秋千逐渐成为女子中流行的游戏娱乐方式。
放风筝期望除灾祛病
自古以来,清明节前后,鲁中、胶东就有放风筝的习俗。“到了这个季节,村里的青年男女、少年儿童都结伴到山间、田野上,到比较空旷的地方放风筝。”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据史书记载,我国放风筝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称为“纸鸢”。到了五代时,纸鸢乘风上天,鸢上系竹哨升空,迎风哨响,其声如筝鸣,谓之风筝。沿袭至今,风筝在民间仍有鸢、鹞的称呼。有史书说,风筝最早的功能可能是与除灾祛病有关。
插柳和植树
清明正是“绿柳才*半未均”的时节。济南城乡,过去都有插柳于门,妇女、儿童头戴柳枝、柳球的习俗。
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发展为表示长寿的美好愿望。现在,每到清明前后,山东各地都展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青青的杨柳,不但给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也寄托着人们无限美好的希望。
斗鸡子
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
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
莱阳、招远、长岛有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的习俗,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吃冷煎饼卷生苦菜
泰安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的习俗,据说吃了能使眼睛明亮。
除此之外,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在坟上加新土。据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
威海、栖霞、*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