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清
明
节
辛
丑
牛
年
四
月
四
日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5
清
明
时
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既能表达祭祀的缅怀、思念之情,又能有踏青寻春的美好体验。
插画——大一班张若一
文字——大一班蔡怡诺
指导老师——蒲艳平
清
明
习
俗
你们知道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吗?
我们要去爬山。
清明节要放鞭炮。
不对,
妈妈跟我说清明节是要去扫墓的。
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走进绘本世界里的“清明节”。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呢?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扫墓、文明祭祖、插柳、踏青、
放风筝、吃青团、植树种草......
说到吃青团,
孩子们的眼睛马上亮了起来,
有着十万个为什么?
付亦辰(辰辰):
“什么是青团?”
张翎晞(晞晞):
“我可以吃吗?”
何沐宸(宸宸):
“我吃过青团,姥姥做给我吃的。”
......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圆
圆
青
团
制作青团需要哪些材料呢?
糯米粉、粘米粉
红豆沙
艾蒿
制作青团需要哪些工具呢?
蒸屉
过滤勺
石磨
如何区分艾蒿与其它植物呢?
医生妈妈告诉了我们一些好方法:
看一看
——绿绿的,叶子小小的、尖尖的。
摸一摸
——软软的,叶片上有白白的绒毛。
闻一闻
——有浓烈的香气。
满载而归的我们,将艾蒿分享给好朋友们。
走,咱们去邀请大厨叔叔来教教我们吧!
一切准备就绪......
穿好围裙
戴上帽子
洗净小手
化身成为小小厨师
开工啦
我们进行着合理分工,
我用手指轻轻摘下艾蒿上的新鲜艾叶,
我把艾叶放入清水中清洗干净,
我把艾叶放入锅里焯水,
我用小刀把艾叶变小。
蒲老师说:
“用什么方法才能把艾叶变成艾泥呢?”
孩子们在食育工坊里寻找着工具,
有石磨,有木棍,
有捣蒜石臼,
还有榨汁机,
工具多多,方法多多。
石磨组好像出现了一些问题,
需要合作解决问题。
蒋艺萱(九九):
“咦?为什么还没有艾汁出现呢?”
刘弘宇(弘宇):
“是不是艾叶放少啦?多放一点试试。”
陶雨菲(菲儿):
“你转的太慢了,我来!”
谭苏文(文文):
“石磨要往一个方向转。”
原来如此......
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享受着获得新技能的喜悦。
一个重要的工具即将派上大用场——过滤勺
过滤勺会把艾汁与艾叶悄悄分离,
把艾叶与糯米粉、粘米粉来一个紧紧的拥抱。
把红豆沙藏进肚子里,
变成一个个可爱的造型,
整整齐齐的放到蒸屉里“蒸桑拿”。
一张张绿绿的、圆圆的糯米皮,
包裹着红红的、香香的红豆沙;
一个个可爱的、独特的小青团,
展示着习得的、有趣的新技能。
懂得分享是一种美德,
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分享不仅仅有食物的分享,
还有知识与技能的分享。
带上新技能,去与弟弟妹妹们分享吧!
分享是幸福的,
分享是相互的,
弟弟妹妹们也给我们分享他们做的美食。
——清明饭
情
浓
清
明
清明节,
不仅有甜甜的青团,
还有许多有趣的游戏呢!
将亲手制作的风筝,放飞高高的天空。
长长的柳条随风飘扬
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情浓于行——文明祭祀
我画的蛋最可爱
胥允璨(多宝):
“哎呀!我的蛋碎了,怎么办?”
江老师:
“别急,我会变魔术哟!”
破碎的鸡蛋,和大葱成为了好朋友。
——大葱鸡蛋饼
清明于情情浓于行
一场具有文化而有趣的学习之旅
人间四月,初暖还寒。
食育——让孩子们
寻找“食”的生长,
获得“食”的知识,
制作“食”的技能,
传承“食”的文化。
“增进孩子身心灵康乐”是食育的终极目的。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之美,在寻找与采摘中感受食物之美,在制作中感受烹饪之美,在食育故事创作中感受心灵之美。
金桉幼儿园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在孩子们与食物之间悄悄发生着,
敬请期待......
感恩自然生命历享幸福生活
编辑:晏凡云
摄影:老师们
审核:姚建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