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经15°,便为清明。今年4月4日是清明节。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驽;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到了清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就不冷了,进入到春季。但此间的天气,南方与北方好似两重天,北方干燥少雨,南方湿润多雨。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的主要习俗有:禁火、扫墓、踏青、蹴鞠、插柳、植树、放风筝等。
清明的习俗
清明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再折几根嫩绿的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或者收拾供品打道回府。
祭祀
扫墓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部大力推动鲜花祭扫、网上祭扫、社区公祭方式。要求各地积极组织缅怀先烈、追忆历史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大力倡导殡葬新观念、新风尚,引导群众破除封建迷信和丧葬陋俗,自觉进行殡葬习俗改革,不断探索文明的祭扫方式。
插
柳
*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清明节这一天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淮河岸边的寿春(今安徽寿县)岁时说清明日,家家门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芜湖古今》记芜湖风俗时说,清明日“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踏
青
雨纷纷
清明时节
植
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在古代,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民间流传的习俗,它最主要的寓意是“放晦气”。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法难”的目的。
放
风筝
清明的诗歌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城东即事》
(唐)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北宋)*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北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
(明末清初)介石
桃花雨过菜花香,隔岸垂杨绿粉墙。
斜日小楼栖燕子,清明风景好思量。
《清明》
(现代)吴藕汀
晚食螺蛳青可挑,无瓶红萼小桃妖。
清明怅望双双燕,社近新茶云水遥。
本文内容来源于大足美术馆点击下载大足生活通APP!
↓↓↓↓告诉我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