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里坊制的历史沿革及其优势与劣势
TUhjnbcbe - 2021/8/30 16:21:00
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13/5219743.html

最近小二雷我追剧《长安十二时辰》追得不亦乐乎。看过的大家想必都被十二时辰的优秀舞美、场景和剧情所吸引吧~

大唐作为历史最强盛、最开放的朝代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历史遗产。而剧中反复出现的长安城和里坊则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颗璀璨明星。接下来,就让小二雷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里坊制的演变历史及其优势与劣势吧~

一、里坊制的历史沿革

1.里坊制的形成期

奴隶制社会时期,农业自然经济的男耕女织社会出现了基本组织“邑里”:人们结合方块井田制,按农业生产的组织制度来组织居住。由此形成的里(邑)既是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也是基本的生活居住单位。

图1仰韶文化遗址

年前夏商周时期,中国出现城市的雏形。随着人口的集中,城市平面的布局也逐渐出现。西周时期,脱胎于“邑里”,为方便管理殷商遗民的“闾里”成为了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其可能是里坊最早的雏形。

根据《管子》和《墨子》所载,春秋至战国时期,各国都城就已有以“闾里”为单位的居住方式。《考工记》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反映了周代朝、市和矩形网格状道路也逐渐成熟起来。此时,朝、市、路等供皇帝居住、生活和出行用地重要性远高于居住单位“闾里”。以西汉长安城为例,长安城内已有九“市”之多,商业十分发达,宫城占地面积巨大。城外,单位居住区“闾里”面积很小,但数量却也达到了个左右。

图2汉代长安城平面图

2.里坊制的成熟期

春秋战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开始萌芽。原有的的城市平面布局渐渐地不适用于现有的*治制度和功能需要,闾里制也逐渐发展和变化。

北魏时期,单位居住区“闾里”逐渐演变为地方行*单位,以“里”作为生产组织、协调;管理户籍与征派赋役;维护社会治安、教化民众的基本单位。在先秦时期,“坊”字通“防”,主要表示堤防或者防范的含义。从墓志和传统文献来看,北魏平城最早使用了“坊”作为城内一种空间单位的名称。其主要指一个院落,修建有墙且比较方正。不同于“坊”,“里”定义了城市中的行*管理单位,而“坊”则定义了居住区方正的组织形态。唐代,“里坊”逐渐成为长安城中方正形态基本居住单位的名称。

以唐长安城为例,长安城“里”和“坊”的地位逐渐超过了“朝”与“市”。高大的坊墙和严格的夜禁是“里坊”的显著特征,“市”的规模和作用也愈发扩大。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将全城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全城被分割为若干封闭的“坊”作为居住区,坊的面积最大达到了93ha(1ha=㎡),最小的也有28ha。唐长安的一个坊与同期西方古代一个网格城市的规模大致相当。商业和手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共计坊和两市。

表1唐长安里坊面积分类

唐朝经济的空前繁荣,文化的高度发展使长安城成为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长安的开放与包容吸引着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士,万邦来朝。此时,里坊制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中发展到了最高阶段。

图3唐长安舆图

3.里坊制的崩溃期

唐代中后期,集中定时的日市已满足不了商品经济的需要,在通商繁荣的城市中出现了夜市。同时,在里坊内设置店铺,私通交易的现象逐渐出现,初唐实行的市禁坊禁已经难以维系。最后,唐朝末期国*无力,长安城内掀起了侵街为舍,侵街植树的浪潮。里坊的封闭性和两市的宵禁越来越不合时宜。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宋代夜市、侵街的现象愈发频繁。宋徽宗时,宋廷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并且正式废除了夜禁。以此为标志,存在千余年的里坊制正式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坊墙、沿街设商铺且更加开放的街巷制。

图4清明上河图

二、里坊制的优势

经过魏晋南北朝多年的分裂动乱,人们需要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稳定成为了人们最主要的诉求。唐朝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并完善了里坊制。里坊制度满足了人们对于安全的需求:高大的坊墙和严格的门禁让居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集中设两“市”满足了人们互通有无、交易物品的需求,商品经济在战火之后逐渐复苏;整齐划一封闭的里坊满足了官府对于人口、户籍的管理,并使逃亡的罪犯无处藏身;横平竖直的大街满足了“帝王出行”和“捕亡伪奸”的需求。

三、里坊制的劣势

北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的分工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让里坊制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首先,商业市场的活动使得空间愈发需要扩大开放,而里坊制度下的市场却过分集中、用地禁锢。高大的坊墙也阻隔了人们之间的交易与交流;其次,里坊制下路网的尺度过大。在一级街道街道宽度全部大于米,达到同样西方网格城市街道宽度的10倍左右。过宽的街道阻隔了街道两侧用地活动的横向联系,居民的日常活动与社会交往也主要集中于里坊之中,扼杀了街道的公共性;最后,里坊下的大街、十字巷和坊曲是由住户们自发形成,宽度只有十五米和两米。在之后的建设中很容易被侵占、蚕食,造成内部肌理的混乱。

表2唐长安道路系统宽度分析

四、结语

从历史横向的角度看,里坊制时期的城市在建设上超越了同时期全球城市;从历史纵向的角度看,里坊制时期的城市在*治、经济、文化上的建设超越了之前任何时代。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中,里坊制对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并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五、参考文献

[1]刘继,周波,陈岚.里坊制度下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解析——以唐长安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33(06):-.

[2]王维坤.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构造与里坊制的起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01):73-.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孙晖,梁江.唐长安坊里内部形态解析[J].城市规划,,27(10):66-71.

[5]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以唐长安与宋东京为例[J].社会科学,(12).

[6]梁江,孙晖.唐长安城市布局与坊里形态的新解[J].城市规划,,27(01):77-82.

[7]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成一农.里坊制及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史研究,(3).

谢谢

观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里坊制的历史沿革及其优势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