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暖春
素年明媚
盛放安然
又到一年清明时
清
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时间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而在二十四节气中,也只有“清明”,即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由来
清明节在历史的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之后晋文公即位,封赏群臣,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
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来寻找介子推,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颗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亲自率领文武百官登山祭拜介子推,却发现当年和介子推母子一起焚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又死而复生了,他当即下旨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经历史发展,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扫墓: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荡秋千: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插柳: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戴柳: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有辟邪功用,后世又有“纪年华”之遗俗,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清明节俗丰富,其实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
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
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关于清明,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生活记忆和独特解读。无论是在唇齿间流转着的饮食味道,还是上巳游春、寒食踏青、祭扫郊野等清明习俗,抑或是“梨花风起正清明”“寒食东风御柳斜”等清明诗话,都承载着这个节日的厚重感。清明,是我国唯一一个节日与节气重叠的日子。当此之际,我们缅怀先人,赓续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传统价值;我们致敬烈士,感恩为国为民的奉献牺牲;我们传承文化,重温扎根心底的民族记忆。即便时光流转、习俗流变,清明所承载的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始终未变,并在每一年草长莺飞的日子里,指引着我们沉静思索、叩问内心。”
(文源于人民日报评论作者:张凡)
草长莺飞
又是清明追忆时
恰逢建*百年
细数英雄仰望中
今日幸福生活
源自于代代英雄的血汗奉献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
星星火炬
代代相传
缅怀追思
不仅是为了铭记
更是为了传承
把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
厚植于心
让我们一起
致敬英雄
温馨提醒
由于目前正处于疫情特殊时期,为避免祭祀人多聚集造成不良后果,出门要做好防护措施,尽量错开祭祀的高峰期,避免人群聚集。
由于清明期间天气复杂多变,出门要携带雨具。
做安全祭祀的践行者,加强防火防范安全意识,避免事故发生。
不乱扔杂物,不破坏花草树木,不乱采乱摘乱吃山上植物
健康饮食
草木青青四月天
缅怀过去
憧憬未来
祈愿
山河终无恙
万物复明清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