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光
正
好
不
负
好
时
光
正
是
敬
老
时
SPRING
不负春日好时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没错,这首流传至今的诗歌描写的正是清明时分。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日扫墓。
SPRING.COM
SPRING
不负春日好时光
SPRING.COM
今天乐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益农镇开展了以“清明节”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闻讯纷纷赶来参加活动的老人们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浓兴趣。
乐意传统文化践行者傅老师慢慢讲述着“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介子推的故事,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现在的清明节风俗,沿袭下来的大都仅仅是扫墓祭祖了。而当初在古代,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人情的节日。课堂上,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对于没听清楚的地方会像小学生一样让傅老师重新讲述。
课堂上的叔伯,阿婆们都很认真,笔和本准备妥妥,戴上老花镜,个别匆匆赶来忘带的老人就向志愿者要了配用的笔与本子。那种学习认真的样子真的很美!傅老师偶尔也会提出问题,一下,很多双手就齐煞煞举起来,而且答案很正确,看来老人们真的很认真啊!
SPRING
不负春日好时光
清明文化知识讲解结束,志愿者们开始免费为老人发放手工制作“包包”材料。
让老人亲手制作包包,这个手工活动可以锻炼老人脑、眼、手等。
老人们戏称“包”治百病,我们乐意人以此寓意老人们未来日子里健健康康。
在农村,不管家里条件多好,老年人的包只有两种:一种是无纺布袋,另一种是塑料袋。拿到材料的67岁魏大伯信心十足,立即开始缝制起来,满脸笑容说道:“虽然我年龄大了,眼睛花了,但是这样的活儿很好,既可以动手又可以动脑。”他缝好自己的包包后,高兴得像个幼儿园小朋友大笑着说:“傅老师,我成功了,成功了!”一会儿,大家差不多都把自己手里的材料变了作品!这些包包,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可以装手机,装餐巾纸,钥匙等小物件,非常实用。
弘扬清明文化怎能没有清明果呢!
手工活动制作结束后志愿者开始给老人们发放清明果。
大家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笑着称赞:这样的老人活动我们喜欢,下次有活动我们要继续参加,乐意的服务杠杠滴!
吃着清明果,今年73岁的何大伯,回忆起小时候的场景历历在目:那时的3月3有庙会,小孩们都跟着家里的大人们去赶集过民俗蚕花会的。
此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大家对清明传统节日的感悟,还让老人们亲自动手参与了手工制作,展现老年人的风采,充分体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乐意助老理念。活动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老人提供了一次聚在一起的机会,画面异常温馨。
SPRING.COM
文字:戚娇飞
排版:歌北
审核:王加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