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
——《淮南子·天文训》
对于中国人而言,清明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节日。慎终追远,这种情怀不仅仅是对一个家族血脉传承的认可和依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血脉的延伸。中国人对于祖先的重视,正是来自于对历史和过去的重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中很在意清明扫墓祭祖这个习俗。春秋两祭
深圳人有“春秋两祭”的说法,指的是清明和重九(重阳)到墓地祭祖,俗称"拜山”。《宝安县志》记载:“清明是春祭日,本县多在这一天上山扫墓,俗称‘拜山’,先除草,后用三牲、饭、菜、果品、茶酒等拜祭。”
在旧时,深圳人有讲究“前三后四”,指的是除清明外,清明前三天与后四天皆可拜山。若是当年有亲人过世下葬,则不得提前与推后,必须在清明日当天拜山,俗称“拜新山”。拜山如今时代进步,年轻人要上班。很多禁忌与讲究已渐遗忘。除坚守“拜新山”讲究外,正常情况只要有时间,便提前拜山。拜山按本地习俗,多数清明节是家庭式拜祭祖先,祭拜血缘关系较近的上溯三到五代以内的祖先;重阳节是家族式(全村或全姓氏)拜祭祖先,本地人称拜大众山,也有叫拜太公山。也有部分村子会选择春秋两拜大众山。年臣田村清明祭祖
南粤家庭对于“拜山”扫墓十分重视,在这一天,奔波在外的人们都要回乡祭拜祖先,祈求先人保佑子孙平安大吉,事业有成。年清明节,当日罗湖口岸30多万港人过境祭祖当地人对拜山很重视,在港澳台、海外的侨胞和亲属都赶回来拜祭。所以,清明节前后两三天经深圳口岸入出境,平均每天上百万人次。拜山
在拜山的前几日,村里面的老人会用一种锡箔印上的金银纸折制一袋袋的元宝,提前准备香烛纸钱。拜山当日一早,家族派男丁带上金猪盆,到“金猪场”请人烤制金猪。烧金猪如今深圳人物质丰裕,大多烤制全猪。领回金猪后,往猪身上盖上红纸,有的人喜欢在猪耳簪上两朵金花,取其鸿运当头之意。除烤金猪外,清明时节本地人拜山还会献上清明茶果等小吃。拜山过后,这些祭品都会分给家族中的每一房子孙。拜山日上午,家族成员带着丰富的祭祖物品,抬着大金猪,浩浩荡荡地来到家族墓园。抬金猪上山到了墓地,放下金猪,托盘乘着茶果、水果、米饭三碗、茶酒各三杯。用扫帚将落叶清扫干净,用柚叶水擦拭墓碑。旧时还要用镰刀铲草。拜山的祭品清洁毕,在盛放先人遗骨的“金塔”上压上溪钱,四周撒满“往生钱”,点香焚烛,金银元宝和冥币衣纸在墓前堆积成山,焚化后敬茶酒,在墓前燃放鞭炮。回到家后,先进行“拜祖屋”仪式,随后长者将将金猪分给各房,俗称太公分猪肉。压溪钱焚烧金银元宝旧时,本地围村人还有“食山头”的习俗。以前村子里的村民基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吃饭。祭祖的时候,一方面是交通不便,一来一回花太长时间,另外一方面家族成员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所以在山上解决午饭是个好选择。清明节的小吃
清明节,深圳有吃“清明仔”“清明粄(米糕)”的习俗。广府做“清明仔”,客家人做“清明粄”,都是用植物藤叶与糯米做成的节令糕点。清明仔,南头、西乡一带又叫白仔,是采摘“鸡屎藤”和桑叶等据说可以祛邪扶正的植物茎叶,与洗净的糯米、粘米等一起放进石舂中碾碎,轧出来的粉更带上浓浓的青绿,然后拌上少量的糖或盐,再搓成拇指大小的粉团,放在芭蕉叶上,再撒上一些碎花生,放进锅内蒸熟而成。福田、罗湖版清明仔罗湖、福田等地的围村人习惯7-10个为一组来蒸清明仔,而南头、西乡一带则习惯做成大饼型来蒸,之后切开。西路的松岗、福永、沙井、公明等清明则是无清明仔的。南头、西乡版清明仔在公明,清明本地人则会用田艾和以糯米粉,以咸豆沙为馅做成的桃红柳绿团子,亦有红白两色,这种传统公明小吃俗称“茶果”,老人们又称其为“红饿”。另有一种用“鸡屎藤”做成的小吃,俗称“咸挞”。沙井、福永一带清明的节令食品则是茶果和松糕。咸挞而客家人的清明粄主要有“鸡屎藤粄”“艾粄”和“苎叶粄”。与广府人一样,清明节客家人也会以鸡屎藤为原料做小吃。清明前后,草叶新绿,深圳客家人上山将“鸡屎藤”等植物采摘回来,洗干净,晾干水,剁烂成浆滤渣后,拌在一定比例的糯粳米粉和红糖中搓匀,捏成团排列在巴掌大的蕉叶上,用蒸笼蒸熟,就制作成甜“鸡屎藤粄”,如果拌上盐就是咸“鸡屎藤粄”。鸡屎藤粄深圳博物馆用艾草叶做的叫“艾粄”、苎麻叶做的叫“苎叶粄”,颜色天然草绿、清香耐嚼可口,风味独特环保。如今殡葬改革,提倡“文明”祭祖。近年来,除了传统的祭祖物品外,不少人也会“中西结合”在墓前加放几束鲜花。纸钱烧得越来越少了,堆积成山的元宝也变矮了,更多的人喜欢用化宝桶去焚化纸钱了,老人们还不厌其烦的提醒火种熄灭再离去。拜山越来越简易,也越来越环保,而重要的是这个节日的核心:慎终追远,“后人不忘前人恩”是永远不变,“香火”一代接一代,永不熄灭。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