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贤哲人、诗词书画、山川平原、大江大河......它们如同朵朵浪花,汇成中华文明的最美赞歌。
“文明之声”专栏今天与您分享杜牧的经典名篇《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这首诗作为描写清明的经典之作,语言通俗,节奏自如,毫无经营造作。全诗以情寓景,情景交融,艺术层次由低而高,逐步上升。
诗的开头两句描写环境,交代情景:正逢清明佳节,小城细雨纷纷,行人孤身赶路、春衫尽湿。诗人以“纷纷”二字,既描绘了春雨的绵绵不绝,同时也表达了不能归家的人们触景伤怀的愁绪。此时,一个想法便自然而然地涌向心头:该往哪里寻一酒家,避避雨、散散心呢?接下来,诗人巧妙地以“牧童”作为主语,实际也是上句“借问”的宾词,从而将鲜明完整的宾主问答画面呈现给读者。“遥指”一词也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远方,开拓出宽阔的想象余地,生动诠释出诗歌艺术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于最精彩处戛然而止,余韵邈远,耐人寻味。
本文转自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