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吟佳节之清明
QINGMING
清明在公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亦系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清明的节日风俗,正如古人所说的,“清明节在寒食第三日,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吕原明《岁时杂记》)。如扫墓、荡秋千、拔河、门上插柳等习俗,皆与寒食节相同。
当然,清明也有与寒食不同之处。
首先是生新火。“寒食”禁火到清明这一天结束,这时要生新火,吃熟食。在古代,生新火是件相当麻烦的事。如唐、宋时用榆木、柳木钻火,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唐代“长安每岁清明,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上进者,赐绢三匹、金碗一”(见《岁时广记》引《唐辇下岁时记》)。朝廷在这一天还给亲信近臣传烛赐火,被视为莫大的恩宠。
清明又盛行踏青,又称寻春、探春。富贵人家子弟这天驰马郊游,唐代新进士于清明这天集中在曲江亭开宴、泛舟、赏春,尽情游乐。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反映宋代汴京清明踏青的盛况。这天,民间还流行放风筝的习俗。
今天,清明节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仍为广大群众所继承并有所发展,成为人们赏春、旅游的美好节日。
本期推送,给您带来古人吟清明的部分诗篇。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此诗有一段佳话:据说崔护举进士未第时,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口渴,向一村女求饮,两相爱慕。翌年清明,崔护再往,已人去户空,乃题诗(即此首)于门扉。隔数日复往,有老父出,告云:女见诗已哀恸而亡。崔护请入视,则女又复苏,老父乃以女妻之(见孟棨《本事诗》)。相传,崔护当年借水的南庄,即今陕西长安杜曲的桃溪堡。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
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
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
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
对酒落花前。
诗的前半部分写清明春景之美,为下文烘托气氛作铺垫。面对美景、佳节,独自玩赏不免辜负春光,于是引出了“怀友”的主题。诗的后半部分借助典故,巧妙地表达了对友人知己的感激和思念之切。末句“对酒落花前”既是对友人的再次促请,又含有“惜春”之意。诗写得朴素平易,而又蕴含较丰富的思想情感。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此诗和其他许多清明诗作比较,作者为我们展示了清明日另一种生活。别人饮酒赏花,作者则佳节寒窗苦读,苦中寻乐,反映了封建社会贫苦读书人清贫、艰辛的生活和好学不倦的精神,意境凄苦又富有新意。
清明游鹤林寺
[元]萨都剌
青青杨柳啼乳鸦,
满山乱开红白花。
小桥流水过古寺,
竹篱茅舍通人家。
潮声卷浪落松顶,
骑鹤少年酒初醒。
计将何物赏清明,
且伴山僧煮新茗。
诗人羁旅中漫游古寺,写下了这首写景纪游诗。全诗四句一换韵,层次分明。头四句写山林幽境,后四句写作者酒醉后被狂涛声惊醒,于是陪和尚煮茶聊天,悠然自得。诗人当时虽出外经商,却表现出一种超脱、高雅的情趣,流连忘情于山水美景之中。行文幽默风趣,读来清新可喜。
清明(选一)
[明]陈子龙
江南烟雨画屏中,
半镜斜窗弄小红。
燕子不来楼阁迥,
柳丝今日向东风。
原诗共二首,此选其一。此诗辑自《陈李倡和集》,据此可知其作于崇祯六年()。陈子龙这首《清明》诗中有画,是一幅秀丽的江南清明烟雨图。首句“画屏”二字,既写出了户外的秀色,又写出了特殊的视角。因为是作者临窗所见,景色被固定在一定框架内,如同一张风景照。作者在欣赏雨景之时,也流露了对雨淋桃花的惋惜。因为有雨,燕子不见了,对面的楼台亭阁也笼罩在一片雨雾中,从而显得模糊而遥远。但柔长的柳丝却在春雨中摇曳,给烟雨中的江南平添了多少生气。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腻入微,描写形象传神,颇有唐诗风韵。
江上望青山忆旧
[清]王士祯
长江如练布帆轻,
千里山连建业城。
草长莺啼花满树,
江村风物过清明。
清明节,诗人驾一叶轻舟顺流疾驰而下。这是水上赏景而非岸上踏青,一切景物都透过舟中诗人的特定视角写出,因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风光景物都是动态的。远景,两岸青山蜿蜒起伏,如龙蛇飞动;近景,江树莺飞花放,春色一片,表现了诗人陶醉于春光山色的内心愉悦。诗写得明丽、流动,令人赏心悦目。
本文节选自《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
《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中国古典之门丛书)
作者:姜云
出版日期:年7月
出版单位:语文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