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
收藏
人文
心赏
茶道
香道
养生
唯有记住过去我们才能看清明日的去向
辛丑年
二月廿三
编辑:云上文化
打开音乐聆听云上的声音
春分后十五日清明风至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这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人们思源追远缅怀感念的日子今日,清明清明选择在春天最绵软的时刻到来,树上枝头,桃梨杏樱争相斗色。在中国人的心中,祖先是最神圣的信仰。古时,清明节前一两天为寒食节。古人在此时会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过几天再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寒食节期间,除了禁火改火,还要祭扫坟墓。这一天,常有蒙蒙细雨,染绿了如烟的柳,点染着盛开的花,这一天,我们踏青插柳,怀念故人。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扫墓祭祖习俗也传至清明。禁烟火,吃冷食,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作家冯友兰说:“人理智上知道亲爱的人死了就是死人。可是人心情感上,我们希望死人能够复活,希望有个灵*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清明一到,白桐花开始绽放花蕾。桐,是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春来万物复苏,到清明时节,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或许,在古人心中,白桐花开的日子稍微迟一些,恰好又在清明之时,所以才以此作为清明节到来的标志。二候田鼠化为鴽|喜阴的田鼠因阳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阳的鹌鹑开始出来活动。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此语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可见,春日里的草长莺飞之景象,是顺应了大自然的变化。
三候虹始见|而天地清明,雨后天空如洗,空气清新,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开始出现美丽的彩虹。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一年唯此日·人生几清明
从前的人相信,不诚信祭拜,祖先会用厄运惩罚后人;对祖先好的话,家族才会兴旺。
每逢寒食,一家人得来到祖辈坟墓前,摆上供品,抛洒纸钱,填土祭扫,修整坟墓,烧香跪拜。
人们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是为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
在外国人特委叟·莱特看来:“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他们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宗教人物,‘落叶归根’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不给祖先蒙羞’就是中国人的奋斗目标。”
祭祖,就是为了记住。有人说:中国人祭祖,或许相信的不是*神灵*,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我们心里。所以每年祭祖,人聚得特别齐,就连春节也未必能见到面的亲戚,好久没联系的儿时玩伴……这一天再忙,大家都回来了。在中国人的生命里,祭祖,是为了记住:记住你的姓;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从何而来;记住你又为何而出发。唯有记住过去,我们才能看清明日的去向。清明·饮食
青团是中国南方春日的味道。江浙沪一带,最是盛行。采摘新鲜的艾草,碾压成汁,放入石臼和糯米一起捣,米粉和汁液在上百次锤击下慢慢融合,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馓子则是北方的吃食,古时叫“寒具”,以麦面为主料。油炸食品,大方洒脱,香脆精美。面对时间的考验,艾草的青,馓子的脆,只成了如今偶尔泛起的乡愁。年年寒食·念念清明人终会死去,但只要有人还记得,我们所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就像这清明雨上,他们会化作这人间风雨,守护在你我身旁。年年寒食,念念清明,勿怠!勿忘!人们常说带不走的留不下,留不下的莫牵挂在时间的旅程中,不知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作为漫漫长路的不归客与先人的告别,本就是让活着的人更加团结让万千大众感恩现世生活这样的祭祀从死亡这么庄重的字眼上衍生出的是希望生命只要还没有结束我们就认为告别是暂时的失去的人会不会有一天重新遇见?古龙写《七种武器》其中有一篇叫做"离别钩"但他最后也要硬生生地拧出一句话"离别,是为了相聚。"其实,离别大多数时候就只是离别我们最大的冒失之一就是误以为人生长到可以找回失去的东西你终会明白,分别会很快到来幸好还有清明这样特别的日子在提醒我们那些逝去的时光,真实存在着让我们不至于在下一次的告别时,匆匆忙忙你点的“赞”和“在看”,云上君都喜欢云上文化团队招募原创作者朗诵主播
期待您的加入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