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清明节的意义尊重生命
TUhjnbcbe - 2021/7/12 10:58:00
北京专业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

又到清明节。

“节”字既有节日、节令的意思,还有节气的意思,“清明”原本是节气,“寒食”才是节日。

《辞海》上说:“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明朝的类书《夜航船》记载:“唐制,清明拔河戏、踏青,士大夫拜墓。”“后唐庄宗制,寒食出祭。”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写道:“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由此可以判断,清明在节气的基础上又逐渐变成了节日,顺便取代了寒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祖是非常重要的事。据说上古五帝之一少昊(*帝的长子)已开始设立祭祀祖先的宗庙,周公开始规定天子七庙,后来健全了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的制度,直到现代,我们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读到过“冬至的祭祖时节”,“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些话,可见祭祖传统的力量之大,拜佛求仙,那是后面的事。

还有*神,也说几句。古人的观念是,祖先死后成为*神,祭祖就等于求神护佑。孔子虽然“不语怪、力、乱、神”,但他批评过“非其*而祭之”的行为,意思是,人们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神灵,不是自己的绝对不能祭,祭了*神也不接受,这叫“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左传》)。*神也是有亲疏贵贱之别的,不会接受异族贱类之人的祭祀。

回到清明节,如今人们不再禁火吃冷食了,但这个节日的纪念先人——所谓“慎终追远”之意,一直流传下来,并且显得越来越重要。

“慎终追远”又是什么?

“慎终”是认真地对待死亡,“追远”是追念缅怀远去的先人。古人祭祖敬祖,不管多远的祖宗,也跪在地上祭拜,今人恐怕做不到。即便是对逝去的父母,古人要守孝三年,今人也做不到。

进入现代社会,我们不必厚古薄今,更不必复古,有些东西是要改变,是要革新的。我们“追远”做得比较好,也有了新意,比如现今的清明节,人们不只纪念自己的先人,也纪念为国为民的先烈。如果再进一步更好:逝去的普通劳动者也应该是悼念的对象。

“慎终”做得恐怕差一些。人们基本上多强调安全教育,虽然也算是生命教育的一环,但毕竟缺少全面的生命教育,由此导致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时有发生。

多年前,老人家对“慎终”的认知就已远超常人。在《为人民服务》中,他提供了一个生命教育的方法: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对普通人的逝去,老人家的意思是不必追究“比泰山重”还是“比鸿毛轻”,只要有利于人民的团结和进步,就可以悼念。

再进一步,似乎也不必特别追究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如果能用一个仪式或活动寄托哀思,对后来者进行生命教育,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我想,这正是我们教育者该做的事。就像有人说过的那样,“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让受教育者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

这也应该是现代人的现代观念和正常做法:不止敬先祖,也敬先烈;不止敬先烈,也敬普通逝者;不仅尊敬逝去的生命,更尊敬健在的生命——这才是清明节的真正内涵。

年4月3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节的意义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