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我们说到清明节前身寒食节的故事是人为杜撰的,传说的核心人物介子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百姓推举出来的精神寄托,今天我们就来解释一下介子推当选清明代表人物的原因。
寒食节原本是一个地区性的哀思节日,汉朝的时候人们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所塑造出来一个英雄人物介子推,借由他的名头过起了寒食节。在统治者的放任和好事者的推波助澜下,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寒食节在小范围内稳定地传承下来,到了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介子推这个英雄人物重新登上了舞台,人们将他的故事进一步美化,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在故事里他有了三重身份,同时满足了古代平民、读书人以及统治者的幻想,因此他的故事得到大范围的流传。
他的第一个身份:国难之时的忠臣。这一身份是朝野上下一致的追求!魏晋南北朝礼崩乐坏,谁的拳头大谁就能称帝,皇权衰微百姓流离失所,大家都希望有一个能力强大,忠贞不二的臣子力挽狂澜。
“树倒瑚孙散”是人世常态,而介子推跟在落难的公子身边长达十九年,这种不离不弃忠于主上的做法,担得起忠臣二字!实际上介子推跟随晋文公出逃这件事在《史记》当中没有记载,重耳仓皇出逃时年四十三,从者五士,其余不名者数人。五士姓名俱在,介子推不在其列。
他到底有没有跟着晋文公在正史当中没有明确说明,后续路途当中割肉救主这件事八成的可能性是后世杜撰,这种极端的忠君情节,实际上是民众的潜意识选择,之后的不断演变中,这一意义不仅没有消除,反而逐渐提升,到了宋朝《翰府名谈》中,晋文公左右跟随之人只有介子推一人了。
由此可见传说的讲述人和听众对忠这个字的渴望,它是人人追求的美德,人人都希望别人忠于自己,但经验告诉人们,在利益危难面前,做到忠诚二字的少之又少,因此能够实践忠字的人自然而然能够得到人们的爱戴和崇敬。
他的第二个身份:辞禄远俗地清高读书人。咱们中国的读书人,自古就很清高,不爱钱不爱禄,只爱山水却心系天下。你说巧不巧,故事中的介子推恰恰就是这么一个清高狂狷、不愿同流合污的节士。最早记载介子推节士形象的是《吕氏春秋》,它有这么一段话: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唾,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咱们魏晋南北朝多的是儒生狂士,郁郁不得志,朝堂根本挤不上去。没有地方挥洒自己的才华,只好情寄山水之间,做一些狂放之姿,显示自己的孤高。介子推这个不慕名利,隐居山林的前辈自然是深得读书人的心,有了广泛的传播基础。
他的第三个身份:功成身退的隐士。魏晋南北朝有不得志的读书人,有傀儡般的皇帝,也有功高震主的大臣。牛逼一点地宰了皇帝,自己上位的也不是没有,再看介子推,早在重耳登基前就因为看不惯别人的邀功请赏而“自隐”,这种品格简直是历代统治者梦寐以求的。
介子推入山隐退,在古代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想一想你陪伴君主同甘共苦十几载,又是掏钱又是出力,功勋赫赫,眼看着功名利禄唾手可得,你舍得放弃吗?放弃意味着前半生的努力随风飘散,是个人都做不到,但是介子推做到了。
不与天下争利这种做法,实在是深得读书人与统治者的心。魏晋南北朝的臣子,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以功邀宠,常常将最高统治者不放在眼里,并对他们的统治构成威胁,王与马共天下,哪个皇帝受得了。
每个新兴王朝建立之后,都面临着如何处置功臣的问题,介子推隐居深山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后世皇帝们所乐意看到的。他们希望那些南征北战的功臣们能自己识相点,主动去做介子推,省的他们去担鸟尽弓藏的罪名。因此,介子推成名实际上也是皇帝们乐意看到的,这简直就是一个楷模,值得功高震主的臣子们好好地去学习。
当然了如果介子推只有忠臣、节士和隐士这三个特点的话,实际上还不够分量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高洁人物。毕竟这三个身份特点适合的人群是君与臣,是读书人与楷模之间的故事,和咱们老百姓关系不大。咱们中国老百姓喜欢的古代英雄有个特别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心忧天下。
介子推如果只是个割肉救主的臣子,那么他和易牙烹子没啥区别,不过是以“奇能异行”来“结嗣主之心”,日后所求必定不小,说不定晋文公烧死他就是因为这人求得太多。所以,在民间传说里面介子推割肉有个非常明显的前提,那就是晋文公重耳在快饿死的时候说了一段话:“重耳饿死事小,只怕晋国的老百姓没有出头之日了。”跟随他逃难的介子推好巧不巧地听到了这句话,不忍心一代明君就此陨落,于是割肉救主。
这件事后来重耳知道了,说实话笔者也觉得这事儿瞒不住,大腿上割肉在古代那种条件下,不感染死亡真的是不幸中的万幸,何况这还是逃亡途中,昼夜奔波,伤口恢复成啥样真是要看天意。
咱们回到正题,这重耳发现了介子推割肉救自己,很是感动,就问介子推我要怎么报答你,介子推也很是上道说:“我不求你报答,你只要日后做个关心百姓疾苦的明君就对的起我这番付出了。”
这故事讲到这儿,一下子就把介子推的这个形象给抬了上去,介子推割股,不是为了以后挟恩图报,而是因为看到了重耳是个爱民的有为青年,如果他不割股救饥,晋国百姓就失去了一个能令他们安居乐业的明君,他就是一个不贪图名利一心为民的好人啊!
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符合各个阶层的人价值观,他最后的结局却并不好。我们文人常说,只有悲剧才能令人印象深刻,杜撰传说的人自然也是深谙其道,介子推隐居终老硬生生被改变成晋文公放火烧山,介子推宁死不出抱柳而死。
多么的令人心痛,介子推这样一个有理想有情怀,心系天下有节有义的人物,所遭遇的竟然是最坏最悲惨的结局:有功而未受到封赏,与老母一起身葬火海,不得善终!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给人们心灵上带来震撼,它带给受众的是,他们所崇信和渴望的东西被现实无情地撕破以后,产生足以动摇信念的失望和打击,它让受众人群不可抑制的对悲剧人物寄予最深切的同情,也对造成悲剧的人充满了愤恨。
介子推其人可以说是被传说一手推上神坛的,正史当中他就是一普通平凡的臣子,于万千人杰中并不突出。但是一代又一代的野史轶事不断完善他的故事,赋予他新的性格与品质,最终塑造出一个符合人们价值观的英雄形象,并赋予他悲剧的结局来宣泄内心的不满,对统治者也是对人世的不公的宣泄。
祭奠介子推,就是祭奠自己,每一个阶层都能从他身上找到期望的样子,这个人物的传说越传越远,带动着寒食清明越走越远,最终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