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由来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流亡他国时有一次饿倒,大臣介子推从腿上割下肉烤给重耳吃。历尽艰辛后,晋文公封赏了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独忘了介子推。待人提起,晋文公内心十分不安,派人去请,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寻山无果,听进了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逃出来。火灭上山,赫然在一棵大柳树下,发现介子推和母亲竟抱树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便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不许民众开火煮饭,只能吃冷食、凉拌食品。第二年,晋文公前往柳树处祭奠介子推,那棵烧焦的柳树竟然复活,晋文公便把这一天定为了“清明节”。清明三侯
清明
因天气物候而得名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
将清明节分为三候
一候桐始华
清明来到,白桐花开
紫白相间的小花如铃铛般
清香怡人
二候田鼠化为鹌
田鼠躲回洞穴,鸟儿出来活动
清明之日起,阳气渐盛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
雨水增多
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明的习俗
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描绘了以汴河为中心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中,画面人物就达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清明作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除了祭祀先人,各地还有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习俗。祭拜与扫墓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踏青
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
每逢清明,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碰鸡蛋
每到清明,总有一些小朋友愿意碰鸡蛋,就是将两个鸡蛋对在一起,互相捏,看谁能把对方的鸡蛋捏破。因为不能吃热食,这个游戏就成了小朋友们的最爱。
种瓜点豆
一朝春醒,万物清明。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播撒种子,种下希望。
插柳
“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清明节,民间还有插柳的习俗,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期盼风调雨顺。
青团
江南人喜欢把艾草和米粉混合做皮,包上馅料,做成扁圆形,上笼蒸熟。此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桃花粥
清明节前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碗清甜可口的寒食粥,等到清明节当天与家人分享。起初是由杏仁、款冬花、旋覆花这三种食材加水熬制,去渣取汁,随后加入一些粳米,熬成软糯顺滑的寒食粥。后来,寒食粥又演变出了杨花粥、桃花粥等,清明前后桃花盛开,以花入粥是古有的习俗,且桃花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螺蛳
“清明螺,赛过鹅”,清明吃螺蛳是杭州人的传统食俗,酱爆螺蛳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代表菜肴。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据说还能吓跑老鼠。
乌稔饭
在位于闽东的畲族聚居地,每逢清明前后,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
来源:天津广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