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篇更金东
小时候语文课上学到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老师告诉我们,清明节是一个伤情的日子。可是,越长大,读的书越多,越觉得这首诗的背后暗藏玄机,越觉得我有可能被老师骗了,或者是大家都被杜牧他老人家骗了。
大家想,“欲断*”后面的画风是什么?“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分明是一个酒文化研究爱好者的真情告白啊!没有酒喝,欲哭无泪肝肠寸断。牧童给指了条明道,眼看要有酒喝了,杜老师马上满血复活精神百倍。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我个人的臆想,歪曲了杜老师的光辉文学形象。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穿越到古代,看看古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清明节,在中国可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据说始于周代,发展于先秦至西汉,就这样一直延续了上千年,一直到了一向很会玩儿的唐朝,把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三节正式合体。唐肃宗更是将清明节假期从四天改为七天,从此,清明节成了中国最早的“*金周”假期。放假去旅游,拉动GDP,唐朝人深谙此道啊!
那么古人清明节时都干些什么呢?如果你以为仅仅是祭祀和扫墓,那你就太小瞧古人的娱乐生活了。
“城会玩”的唐朝,把清明节过出了花来。著名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里写
清溪一道穿桃李,
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
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
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
不用清明兼上巳。
一派春光无限,满树繁华盛景,大家唱歌跳舞胡吃海喝,年轻人等不到清明就已经玩儿嗨了。
祭祖扫墓不过只是清明节的前戏,重头戏是之后的郊游活动。踏春、拔河、斗鸡、野炊、蹴鞠、插柳、射柳、打秋千、放风筝、种花草,一家人扶老携幼,或三五知己呼朋唤友,不爱宅在家里热爱拥抱大自然的古人,借着清明扫墓的由头,在无限动人的春光里尽情地狂欢。
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就算你没见识过真迹,也多少看到过印刷品。张择端用画笔所呈现出的北宋清明节时汴河两岸各阶层的活动,对于当时清明节的热闹景象可见一斑。南宋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写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花开正好,寻春不尽,热闹与幽静相映成趣,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
一向对公务员假日和工资待遇比较抠门的明朝,清明节期间也一样要过出个滋味来。明朝末年居京文人刘侗、于奕正合写的《帝京景物略》里有一段记载:“拜者、酹者、哭者……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看看,大家都哭完拜完就喝酒去了,老祖宗是当真要祭奠的,自家的祖坟是要用心祭扫的,但,这并不耽误古人们寻找春的气息。
人生苦短,谁不是终有一日要躺在被后人祭拜的坟冢里,不如趁还活着及时行乐,“白日放歌须纵酒”,喝着大酒在春光明媚的四月里高唱一曲:“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
杨晨·说国史有时,历史清澈如明镜,
有时,历史混沌如泥河。
历史里有生活的大智慧,
历史里有生存的小哲理。
转载自阳光调频FM
编辑:吴奕静
更多精彩
休丨清明粿丨三明治丨手工花洒丨备战盐仓丨芝樱花海丨古玩狮子丨大喜成丨家谱丨划旱船丨麦芽糖丨岭下龙灯丨光影影吧丨舞龙队丨迎蜡烛丨丁阳岭丨迎花树丨蒲塘板凳龙丨铁夫人丨蒲塘王氏丨麦格拉斯丨郑刚中墓丨土香肠丨福寿馒头丨长塘徐丨番薯面丨飞石咖啡丨竹雕丨箍桶丨棕编丨老电影丨砂罐茶壶丨糯米花丨老酒丨横店村代言人丨铜钱八卦丨藕粉丨面塑丨龙头殿矿坑丨莲塘潘丨脚踩年糕丨冻米糖丨草莓丨豆腐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