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原来古人是这样过清明节的
TUhjnbcbe - 2021/6/15 1:31:00

全文共字,预计阅读5分钟。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同时也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慎终追远,悼念祖先的日子。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近年来的清明,由踏青扫墓变成线上扫墓,从祭祀祖先到敬拜烈士,每年的清明活动都在随时代潮流变化。那追溯,古人的清明又有什么活动呢?

千年前的诗词,或许给了我们答案。

踏青(斗草)

破阵子·春景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古时,每年在春秋时节,人们会两次祭祀土地神。这两次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春社和秋社。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非常热闹。

古代女子在社日和清明时节可以停止劳作,做一些斗草、踏青、荡秋千之类的游戏,这首词就是以春社为背景所写。

▲清陈牧《月曼清游图册》之“杨柳荡千”

读书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首描写清明的诗,名气并不大,作于王禹偁贬居商州期间(公元-年)。

清明节这天,本应出外踏青赏花,举杯畅饮,使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可是此时诗人一贫如洗,既无花又无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庙里的和尚,清冷孤独,无所慰藉,兴味索然,遂作诗求乐趣慰籍。

▲中国国画之人物-读书论道的两位古代男子

喝酒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可能是吟诵清明诗歌中名气最大的一首了,短短二十八字,就把清明时节路人遇雨,思绪纷乱,口渴若狂,想要痛饮美酒的状况。

这首诗不仅道出古人清明时节「喝酒」的活动,还影响了后代人对清明「雨纷纷」的天气状况的印象。

▲唐孙位《高逸图》

咏史

清明

宋/*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人由清明扫墓联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联想到春秋晋国的介子推自焚而死,最后感慨: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土。

这首诗意境深远,开阔,带有淡淡悲伤与忧愁,和清明的节日气氛十分匹配,还写出了古代人在清明时节中回看历史、感慨历史的活动。

▲元王振鹏《驭马踏青图》

祭祖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时节,春雨纷飞,历经战乱的诗人和陈秀才一行人赶回家乡祭祖,风尘仆仆,疲惫不堪。“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写出了战争导致的生灵涂炭,至今读来,仍令人悲伤不已。

出于爱,生者每年祭祀。出于爱,逝者每年探访。生死一直是永恒的话题,祭祖扫墓,缅怀先人与烈士,是为了祭奠死亡,也是感恩与怀念泉下的祖先与烈士。

▲唐·祭扫

想家

清明

唐/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杜甫于清明时节触景伤情、感慨万千,畅叙飘泊之凄苦。

清明也是家人团聚去祭奠祖先的日子,也是感受故土与自然的日子,但很多漂泊在外的人,无法回家祭奠,只好在远方去想念故乡。

▲陆俨少《杜甫诗意册》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你回家祭祖了吗?

精彩回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丨林嘉雯周明朗

排版|林嘉雯

责编|王子健卢百麒*恺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来古人是这样过清明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