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同时具备着“节气”和“节日”的双重属性,在历史上还一度成为了仅次于春节外最隆重的节日。
但奇怪的是,为啥作为春耕农时却要扫墓上坟,完事还要开开心心去踏青郊游呢,这也太分裂了吧?
严格来说,我们过的清明节并非是一个节日,而是三个。
▲点击视频
“清明”这个名称来源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征。
《淮南子·天文训》中就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一年到了清明时节,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正是农耕和春游的好时节。
那这玩意儿和扫墓祭祀有啥关系?
这就不得不说寒食节了。
汉朝时,寒食节的日期被定为清明前三天,主要特征是禁火,所以只能吃冷的“寒食”。
学界对这种习俗的解释有两种:
一是来源于上古民间信仰,二十八宿中东方青龙宫的角[jiǎo]、亢被称为“龙星”,而东方在五行中属于木位,先秦时人们迷信星象和感应巫术,认为龙星出于东方容易引发大火,所以应该禁火。
二是来源于上古人们取火习俗,季节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换季时要“改火”,就是更换木材生新的火,而在新火未到时须禁火。《周礼·秋官》中就有“仲春以木铎[duó]修火禁于国中”的说法。
后来开始附会性地纪念介之推,又增添扫墓的习俗,这时寒食节开始朝着后来的清明节变化。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大家不是很了解的节日,也是清明节的重要构成。那就是上巳[sì]节。
这个节日的日期是三月上旬的巳日,主要活动是到水边举行祭祀招*,并到水中洗浴,净化过去一年的秽气,使自己的*魄苏醒。
也因此少男少女们有机会结伴春游,自由恋爱。《诗经·郑风》中的《溱[zhēn]洧[wěi]》就描述了上巳节时男男女女在水边交往的情景。
后来临水祭祀渐渐变成临水酒会,所谓“曲水流觞”也正是在这时发生的。
由于这三个日子由于时间非常接近,后来也就合并成一个节日,三种类型的习俗随之合并成了清明习俗,所以才会显得这样分裂。
唐初时,民间在清明一边悲伤扫墓,一边开心春游的习俗,被朝廷认为是对亡灵和*神的不敬,唐高宗在龙朔二年(年)时还下诏禁止过。
但这种活动并不因朝廷禁令而衰败,反而越来越兴盛,连大小官员都受到影响,清明时常有扫墓春游耽误职守的事情,逼得朝廷不得不在这时设立假期。
大历十三年(年)诏令,每逢清明放假五天。到贞元六年(年)更是加到七天。
除此以外还有哪个节气有这种待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