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一带,清明时节有吃青团子的习俗。“青团子”是一种用江南地区特有的野生植物——“浆麦草”的汁液,拌以糯米粉和匀而做成的一种圆形食品。做青团子的糯米粉必须是水磨而成,为的是突出一个细腻。青团子类似包子,所用的馅儿多是糖豆沙。包好后,上锅蒸熟。出锅前,每个青团子上还要涂上一层熟菜油。码到盘里的青团子,青翠如玉,油光可鉴,颜色可人,“青团子”即因颜色和形状而得名。在江南一带,每到清明节,几乎家家都做青团子,一为开胃尝鲜,二为祭祖上供。
百忧宽解“欢喜团”在巴蜀一带,清明节有吃“欢喜团”的食俗。笔者两年前清明节小长假期间去成都,就幸运地吃到了这种美食。欢喜团的主料是炒米,把炒米用饴糖或温糖水和成大小不一的米团,然后用线绳穿在一起,涂上各种颜色,就是“欢喜团”了。清人曾作《绵城竹枝词》专门写这种食品和食俗:“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清新可人“菠菠粿”在福州一带,清明时节,家家要吃“菠菠粿”这种节令食品。“菠菠粿”又名清明果、蒿菜粑、清明粑,是用福州当地生长的一种名为“菠菠草”的植物汁液,和以糯米温浆、粳米温浆作为粿皮,裹以枣泥、豆沙、萝卜丝、香菇丝等做成的馅料,包成的一种有馅儿面食。菠菠粿包好后,要用印模压出各种动物和寿桃的形状,然后蒸食。菠菠粿翠绿如老玉,味道绵软而甜咸。人们清明食菠菠粿,主要是为了取“吃青”之意。福州人清明时节外出踏青、扫墓时,都不忘带上做好的菠菠粿。
乌黑悠香的“乌稔饭”在闽东和浙江西南地区,每年清明节期间,畲族村寨都要忙着做一种时令美食——“乌稔饭”。乌稔饭的主料是糯米,畲族妇女背竹篓去寨外,将当地生长的一种乌稔树的新鲜叶子采摘下来,洗净后,放在清水中煮。然后用煮出的汁液来泡糯米。浸泡大约9个小时后,捞出糯米,上锅蒸熟,一锅乌稔饭就做成了。乌稔饭看似乌黑,但味道独特,入口绵软微甜,犹如春风划过舌尖,令人唇齿生香。
两饼包成“润饼菜”在闽南地区,清明时节要吃一种“润饼菜”,其吃法与北方吃的春饼相似。将烙好的薄面皮,包裹混杂而成的熟菜,卷成筒状或枕头状而咬食。润饼的饼皮擀得极薄,几近透明,这是一种功夫和手艺。包裹的润饼菜,是相当丰富的,主料一般有: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配料一般有:油酥海苔、油煎蛋丝、花生敷、蚵煎、芜荽、蒜丝。包裹时,由于饼薄,所以必须得用两张饼才能包住中间的菜。吃时,可以蘸上甜面酱或者辣酱,入口嫩脆甜润,醇香多味。
盘中明珠“清明螺”清明时节,吃螺蛳是南方水乡的清明食俗。清明螺即田螺、螺蛳。螺蛳有“盘中明珠”之美誉,肉质丰腴细腻,味道鲜美,清淡爽口,堪与法国蜗牛相媲美。清明时节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为此时的螺蛳尚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清明螺吃法林林总总,可谓丰富多彩,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可煮熟后挑出螺肉,拌、醉、糟、炝。家常做法通常是酱爆螺蛳,即用油锅、*豆酱爆炒螺蛳。清明食螺,可谓“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
来源:茶人岭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