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清明节了,今天和大家分享关于清明节的习俗、诗词以及手抄报模板。各位同学也可以动手做一做哦~
01
传统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多少年前,杜牧名作《清明》描摹清明节春雨中所见,余韵邈然,流传至今。
世人熟知,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有折柳、扫墓等,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最开始这其实跟清明节没什么关系。
要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就先要了解其他两个节日:上巳节和寒食节。
这三个节日的日期非常接近,一般都在农历三月上旬。
先说上巳节,它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相传源于纪念*帝诞辰,也是祓禊的日子。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寒食节则一般在冬至后天。
它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春秋时代,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无力前行,刚巧身处之地又渺无人烟,无奈之下,随臣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献给重耳。当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没有去邀功,而是携母去山中隐居。晋文公坚持要请他出来表示答谢,于是放火从三面烧山,想逼其出山。但没想到介子推最后同母亲一起被烧死,也不为所动。晋文公恸哭不止,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古代寒食节,需要禁烟火、只吃冷食,还要拜扫祭祖。
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由于节俗的关系,寒食节气氛一直显得有些哀伤。
而由于历法算法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与“小寒食”的日期重合率非常高。在节气基础上,清明节逐渐形成。
最初,清明节主要习俗是踏青郊游,节日内涵比较欢快。也就是说,清明节并不是个悲伤的节日,而被称作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因为户外娱乐活动非常多,且男女共同参与。
不过,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们主要庆祝上巳节,寒食节与清明节存在感并不高,直到唐朝,蹴鞠等大量的娱乐活动加入,寒食节加清明节的节日组合迅速发展,逐步到了与上巳节平起平坐的地步。
与此同时,寒食节虽然地位有所提升,但相比愉快的清明节,当时受欢迎程度还是略有不及。
在此后发展历程中,清明节继续吸收上巳节与寒食节的习俗,包括插柳、扫墓等等,再加上自身踏青春游,最终形成现在我们熟悉的清明节。
如此,宋元时期,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必不可少的大节地位。
此前,清明节是否可以说“节日快乐”的问题曾一度引起争论。在民俗专家看来,这个问题无需讨论,清明节是春季最重要的节日,内涵丰富,它并不是个悲伤的节日,说“节日快乐”是完全可以的。
“清明节把扫墓、踏青相结合。祭奠祖先,后人表达了对先人的追思,也得到了精神慰藉。踏青郊游作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了让人们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满怀积极的生活态度。”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扫墓
QingMing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插柳
QingMing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踏青
QingMing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02
清明节相关的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破阵子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03
清明节相关的谚语
鲤鲫亲鱼强育肥,适时栽种苇藕芡。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清明无雨旱*梅,清明有雨水*梅。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辽西)
清明浸种,谷雨下秧。
清明堆足肥,秧田有根底。
清明挣眼,一棵高粱打一碗。(辽宁)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要种四季豆.不在清明后。(四川)
清明前,去撒棉;春分后,去种豆。(江苏)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相宜。(山西)
清明前好种棉,清明后好种豆。(广东)
清明谷雨紧相连,种过棉麦种大田。(辽宁)
清明姜,谷雨秧。(广西)
清明后,紧栽树。
清明不落雨,稻麦出不齐。
04
清明节的手抄报
素材来自网络,“我在小学教语文”整理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