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又是一年清明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逢清明,我总是不由自己的想起这首诗,或多或少的记起关于那些年的清明。
小时候,是爷爷带我们去上坟;如今,是父亲带我去献花;将来,我将带孩子去祭奠......生命就是以这种独特方式,延续着生生息息,完成着薪火交接。
记忆中的清明有着浓厚的仪式感,家族团聚、烧纸钱香烛、放鞭炮、供奉酒肉饭菜.....一系列的活动在清明之际上演。其实,感恩与思念并不局限在清明节,只是清明节,把所有感恩和思念的情怀推向了极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元素的注入,兼具传统习俗与时代特征的清明文化演绎着那些变与不变。
变的是观念,不变的是孝道
????
清明祭祖的民间习俗之所以能传数千年而不衰,因为它承载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即培植孝亲仁爱的人伦道德。虽然历经时代变迁,这些和清明节习俗紧密相关的“百善孝为先”的孝道伦理,依然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曾经,老人们认为只有烧钱纸供奉才是祭奠,而在倡导文明祭祀的今天,逐渐开始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变,清明祭拜先人的传统习俗理应成为后人对前人的情感寄托、家族血缘的价值认同,更该成为对活着的亲族长辈的呵护、关爱和陪伴。
在这个清明,在小长假的空闲时间,在休憩休闲的余暇,抽出一些时间,回家陪陪父母,与其清明泪长垂,不如让拥有彼此的时间不留遗憾。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文明
????
记忆中的清明,近处,远处,这山,那山都是人,鞭炮声夹杂着风声,此起彼伏,腾起的烟火弥漫于半空,经久不散。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清明也有了新的变化。随着文明祭祀的深入人心,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少了,却多了淡淡的花香,鲜花追思等现代元素的注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燃烧炮竹和纸钱,更多的是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以及清扫墓碑、颂读祭文等方式寄托哀思,插柳日逐渐变成了“植树节”。
在清明的习俗中重温先人的智慧,聆听传统的声音,激发前行的力量,在文明中祭奠,在祭奠中彰显文明。
清明,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在变与不变中传承孝道、演绎文明。“形式都不是太重要,有时间就常回家看看,这种怀念先人的理念要一代一代这样传承下去。”父亲这样教育我们,当我们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来时,别忘了常回家看看。
通讯员杨飞(南涧镇)编辑/责编刘银珍
初审杨训波审核白家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