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我们象山人过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么?清明节可不是光光祭祀扫墓吃吃麻糍哦,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可是有着很多风俗礼仪讲究滴。下面就为大家普及下吧。
美食篇:麻糍、青团
每逢清明时节,象山农村就开始捣麻糍。
麻糍,谐音“呒事”,寓意平安无事。这是象山人清明祭祀的主祭品。捣麻糍有不少工序,如蒸饭、捣臼、甩子等。麻糍从前都由农家自制,制作麻糍的原料也是自产的:糯米自己种,松花自己摘,青自己采。为了省去制作的麻烦,也有不少人直接从市场上购买。
食用麻糍时,烘煎随便,蘸以白糖,香味俱佳;如用火缸煨之,则别有一股乡村风味。对于象山人来说,这样的食物无比亲切,唤起的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一抹记忆。
除了吃麻糍,象山人在清明时节最常见的点心就是“青团”啦。在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在用青(艾草)制作青团的习惯。
青团色泽鲜艳,清香可口,裹团均匀,咸甜适当,拿起一个自己亲手做的青团,咬一口,翠绿的松软的皮儿,带有清淡而悠长的青草香气,有一点儿黏,却不粘牙齿,和里面的馅儿共同释放着青团特有的魅力,让人胃口大开。
踏青篇:三月三正清明,祭祀上坟踏青去
清明节当天,除了扫墓,还有就是踏春。这就吸收了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是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主要的风俗就是踏青,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达观。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说明这个节日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是早期的中国情人节、女儿节。
在石浦,“三月三,踏沙滩”是久负盛名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关于它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
有一种说法跟南宋大臣陆秀夫有关。传说南宋末年,石浦沙滩附近有一美丽善良的渔家姑娘,以拾辣螺为生,人们称她为“辣螺姑娘”。一次,“辣螺姑娘”在沙滩拾螺时发现一外地受伤男子,遂将他救起,并带回家中悉心照料,那男子就是南宋大臣陆秀夫。在疗伤期间,陆秀夫和“辣螺姑娘”渐渐地互生爱慕之心。伤愈后,由于陆秀夫国事在身,匆匆告别,临行之前许诺功成之后娶“辣螺姑娘”为妻。不幸的是,陆秀夫走后,“辣螺姑娘”被当地渔霸看中,欲强迫成亲。娶亲当日,“辣螺姑娘”以死相拼,投海身亡,这一日恰为农历三月初三。以身殉情的“辣螺姑娘”冤*不散,每年此日都会爬上沙滩,翘首北望,等候情人归来践约。后来,善良的村民每年三月初三会赶到沙滩,纪念这对忠贞不渝的恋人,最后渐渐衍化成民间传统活动。
也有人称“三月三、踏沙滩”的由来与生产劳动有关。象山的历史上本无“三月三、踏沙滩”的民间文化活动,有的只是红红火火的生产劳动。沿海一带历来广泛流传着这样两句俗语:“三月三、辣螺爬沙滩”,“三月三、螺子螺孙爬上滩”。按农事在三月初三前后,地温、水温开始升高,真可谓“浅海辣螺先知暖”,到了这时节,螺们便不顾死活地爬上滩头,这一爬正合了渔家、农家之意,人们便在这个季节相继去沙滩拾撮。当地百姓说,踏过三月三的浪,一年里会手脚轻健,不长疮疖。“三月三、踏沙滩”的民俗也随之形成。
从古籍上考证,在旧时,清明节还有射柳、蹴鞠、拔河、风筝、秋千等多种民俗活动。《象山县志》记载,清明时节小孩子放风筝,“令儿童张口望以泄内热”,这就是说放风筝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体育,还是一种治疗。足以说明,这个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祭祀篇:三月清明乌笋香,家家争说上坟忙
清明的习俗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哪怕是海内外游子,清明时节都会赶回故里上坟祭祖。一般清明祭祖分三种,有墓祭、家祭和祠祭。
墓祭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扫墓,扫墓有许多讲究:需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祀毕,还会分麻糍或麻饼给当地农家,以期照顾坟墓。因按人领取,争先恐后,俗称“抢麻糍”。普通人家也有轮流上坟的,祭物则不外乎白斩鹅肉、毛笋煮肉和小炒之类。祭菜一般在前一天备好,上坟时,只需再烧一点饭。在农村习俗中,新亡故者头三年里,家人都要在清明节当天去上坟。
家祭俗称做“清明羹饭”,通常在清明节前选好*历日子,拜祭先祖。旧时,羹饭准备的食物很有讲究,对于菜品、荤素搭配、碗数都有要求,一般会准备:清明时令烧鹅、烤麸、*豆芽、红烧肉、小*鱼、素鸡、老豆腐、藕、蛏子、荷兰豆,一般为10道菜、一道点心、一到两样水果。随着时代的变迁,家祭也已经逐渐简化了。
祠祭即家族宗祠祭祀,除家祭做清明羹饭、墓祭外,有的大族还有祠祭。宗祠祭祀一般都定在清明当日在自家的祠堂里进行。先在全村敲锣,发动小孩去“拜太公”。宗祠祭祖由族长主持,族长为太公太婆敬酒后,子孙们叩拜祷告。
春耕篇: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芽,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这个时候,宁波的农民该忙着浸种、耕田,植树造林了。”
有关于清明春耕的民谚实在太多,比如说“三月清明早下秧”“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还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再比如,“瓜要结得大,清明前种下”“种树造林莫过清明”。足以说明,清明时节的农业生产,是当年能否丰收的关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