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赏析:陈艳菲
诗中的点睛之笔,一个“酒”字便涵盖了人生的一切,其中包括生活物质的充裕和精神层面的愉悦享受;一个“醉”字则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人生之中尽情享受的诸多乐趣。
本诗描绘出了生者在郊野扫墓,悼念亡灵的情景,历历在目。带着这种凄然萧条的思绪,更能道出世态的现实。
人生在世,不要过多沉迷于过去和未来,应当珍爱生命,理智而聪颖地享受人生,当你面对享受时,你不知它会何时离你而去,可它绝对会伴随着你生命的终结而停止。不论你身处高贵权势的地位,或是平凡卑微的处境,你都无法将没有享受完的快乐与幸福带进坟墓,也无法将贫穷与痛苦永驻人间。
不管处在何种境况,都应该活在当下,活好当下,对身边的人好一点,让自己过得快乐些,不要让无关紧要的琐事,来打扰你享受生命的宝贵时刻,珍惜现在,珍惜人生。
客窗清明
(元)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赏析:青谷
这首元代诗人乔吉写的“清明”之作,并不为现在的人所熟知。而我一见之下、一读之后,便感到和当下口语化的表达十分贴近。几乎不用任何译注,就明了作者抒发的强烈情感。
当我们再稍稍了解到这个诗人的身世遭际,乔吉(-)是山西太原人,未知何故流寓杭州,一生穷愁潦倒。这首《客窗清明》以其寂寥愁郁的笔触,即景生情地写出了这份伤世情怀。
窗下,灯前,难以入睡的夜晚,唤醒了什么情绪?什么清愁?什么春梦?含蕴在“心事天涯”中,“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把生命感喟一霎吐尽。
中国的清明诗,历来多是凭吊逝者,乔吉却用它表现自身,直抒己见。《客窗清明》是有词牌名的,叫做“折桂令”。他也配得上折取“桂枝”。刘熙载在《艺概》中称他的散曲为“曲中翘楚”。这也说明,诗歌从古至今的发展应当不断演化出新,就像浩荡长流一直要不断注入活力之水。
破阵子·春景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赏析:幽月青痕
初读些词只是感到清新景色秀丽,时逢清明再读此诗更多的是寄思,暂且不论诗者一生达官显贵,心胸豁达,从此词的清秀婉丽中能见得“春日好时节”
虽是遇到了清明祭拜先祖的节日,但诗者以探春的视角去表现身边的生活,顧有情趣盎然之意,没有因为清明的到来叹息伤怀,而是以春日别致的景色与偶遇来表现春天的美好。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诗者起笔就表现了飞燕归来,梨花盛开点明了季节与景物的关联,继而用一种愉悦的心情去描述池塘的青苔,*鹂的喜悦,柳絮的漫舞,一副春日景像迎面而来,让人不禁驻足留恋这难得的明媚。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第二段笔锋一转不再续景而是以邻家女伴的巧笑开句,“巧笑”表现了词中人物的外在与内在世界的联系,前两句以白描的手法体现了朴素而富有生活的春日气息。“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日斗草赢,笑从两边生”景与人相映成画,诗者的笑更多的是对于生活无限的热爱也寄托了诗者的一种大情怀“愿世间春日常相伴”。
七言诗
(清)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
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
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
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
一杯香茗坐其间。
赏析:雅丽
清明连着谷雨,春来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翠竹林立。壶中香茗新上,诗人与友人品茶言欢,乐时画山水翠竹,何等惬意,何等自由逍遥,足见诗人的随性和“春日客来茶当酒”的真诚。
年年清明,风风雨雨,逝去多年的亲人在内心从不曾忘记,年复一年的相思相忆,恍如一梦。现实生活中年轻的人们终日行色匆匆,或许从来不曾细品春茶初上;不曾细闻泥土花香;不曾细看万木新绿,风吹柳絮,鸟弄桐花……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忙碌,终日不得轻松和自由。
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是心心念念却从来不曾得到的,还是得到又失去的……或许只有逝去的人才知晓。我们不过是岁月长河里的一颗尘埃,凡是过去,皆成序曲。
唯有“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家人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寄小诗一首:
《无题》
昨夜北风入粤东,
清明过客行色匆。
年年相思复相忆,
榕下新茗奉仙宗。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Phoebe
春天的景和春天的人在诗中明而又隐。一方描写暮春的景象,一方又描写感情中情与情之间。如果无情碰上无情,大不了没有什么戏剧的儿女情长,冷冰冰的把握一切;如果无情碰有情,只是一场误会而己,有情终归于认识到无情的杀伤力。如果有情对有情,天若有情天亦老,轰轰烈烈,这仿佛是金枝玉叶才有可能成为佳话。
现实里疲于奔命时,特别是爱情容易被人放弃;富有时,被人遗弃;平淡时油米柴盐,被人忘弃。有多少段感情可以经历时间而慢慢地变老,更珍贵?
在选择时:“天涯何处无芳草”;结果:“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春天,三月清明的伤怀之中,但愿有情遇有情,无论如何,我们要去爱。
陋室铭
刘锡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赏析:Maomaobaba
清明,是个节气,是个节日,更是种心情,对于清明的第一反应不是哀愁,不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而是在烟雨朦胧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青世界,结庐在人境,三五好友,无白丁;或独自怡情,阅金经,一室一人,与山水无关,与龙仙无关,无丝竹乱耳,无舟车劳形,清明,最适合的事:放轻松。
清明二首
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
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
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
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
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
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
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
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
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
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
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
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
白苹愁杀白头翁。
赏析:云梦
诗名成圣传千代,
困苦艰难伴一生。
流落岳阳无所有,
唯将排律写清明。
杜甫这两首排律写于公元年清明,岳阳;次年(年),诗人即因贫病交加,逝于江中小舟。
END
摄影与诗歌文艺是你内心的生活态度
《摄影与诗歌》编辑组
主编:黎明的酒杯(ID:zzw)
题图:电影《山水情》剧照
本期采编:Phoebe
.04.03
摄影与诗歌
微课文稿:古诗词里的清明习俗
大家好!我是六年2班的简子龙。古人但凡有节日处必有诗词,可以说每一次传统节日都是文学史上的一次诗词盛会。清明马上要到了,所以,我想借这次机会给大家介绍一次古诗词里的清明习俗。正是各种各样的习俗才让传统节日变得丰富多彩,得以在千百年来一直传承。
首当其冲的,无疑是祭扫。每到清明节,我们总是要去祭拜祖先,清明节也正是因此成为了一个无比沉重、严肃的节日,每到过清明节我也会紧张起来,在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里,他是这样描写扫墓的:“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诗中细腻的描写,让我们可以遥想古人扫墓时的凄凉,同时也体会到了每当清明时节,漂泊在外的异乡人对故人的思念与缅怀。
除了扫墓祭祖,到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都有插柳的习俗。人们将柳枝插在自家门楣,在扫墓的时候,还会把柳枝插在衣物上。这种种景象,正如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古人清明插柳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表达对先祖的怀念与挽留,柳正好与留为谐音,表达了生者的留恋;其二,据说后人清明节插柳枝可以辟邪;其三,柳枝也可以作为生者祭拜死者的一种装饰品,以表示对死者的敬重,正如献花一样。
寒食,它的来历相信大家都知道,而最近我们也学过一首与寒食有关的诗,相信大家对寒食也有一定了解了。在课外,我还记得特别清楚,张继的《阊门即事》中描述的寒食是这样的:“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正如诗中所说,清明几处有新烟?不动火,自然就是吃寒食了。在北方,人们吃事先做好的枣饼、麦糕等,在南方人们在清明节则会主要以青团为食。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人吴惟信所写的《苏堤清明即事》一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踏青的盛景。从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已把祭祀与游乐相结合,由于古时候祭祖是去郊外的,所以祭祖之余又可以踏青,而往往踏青也是清明的重头戏。踏青能够让严肃的人们顿时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说起玩儿,荡秋千也是清明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清明后书事四首》这样写到:“可惜男儿轻壮力,为他红粉送秋千。游罢不知蚕事迫,寤言犹自说秋千”。说少男少女,就足以见得荡秋千是一项颇受古人欢迎的活动。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这个特别有意思,搜集资料时从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中所看见的,其中是这样写的:“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他也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可见,当时男儿在清明蹴鞠,多爱炫耀其身手和高超球技,目的一是为了吸引妙龄少女,二是为了升官发财,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因为踢得一身好球,便飞*腾达。
罗隐的《寒食日早出东门》中写到:“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说起放风筝,我本对放风筝也有一定的认识,就是没想到,清明大家也放风筝。放风筝,在古时候,人们经常将高飞的风筝线剪断,让风筝随风飘逝。这象征着将自己身上的晦气和疾病承载于风筝上放走,其起源已经无法考究。除此之外,放风筝的习俗也为这项传统的游艺活动增加了一丝神秘气息。
这就是我对清明习俗和有关古诗词的研究,谢谢大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