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清明专题ldquo缅怀先烈劳动
TUhjnbcbe - 2021/4/14 18:34:00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在这个追思怀古,感怀先人的传统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清明相关的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吧!

一、了解清明节的来历

春秋战国时代,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却不愿意,背着母亲躲在绵山。重耳最后只好火烧绵山,希望介子推自己走出来。大火连烧三天三夜至熄,介子推也没有走出来。重耳上山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重耳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在山上建立祠堂。重耳同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重耳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二、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祭祀祖先,礼敬先人;

亲近自然,乐寻春趣;

趣味童年,童趣无限;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

剪断牵线,任凭清风送往天涯海角,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青团遍尝,春天才算完整;

三、了解清明节的传统文化

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最早是农事节气,农村地区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清明的农事谚语。比如:

“清明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

“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清明播谷,小满栽秧。”

“清明前,好种棉;清明后,好种豆。”

“清明种棉多结桃。”

“清明种棉花,秋后大把抓。”

“清明种瓜,车装船拉。”

“清明种菜,有吃有卖。”

“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

这些谚语都反映了作为清明宜种植宜生长的时令节气特点。此外,古人的情怀,即使穿越了千年,也能感受到。清明节,还可以带孩子朗读唐诗宋词中,感受烟雨清明的古典情怀。

《清明》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宋*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清明日对酒》宋高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四、感知清明节的内涵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百善孝为先,祭而丰不如养之厚。长辈们人在世时,作为晚辈我们要多尽孝道,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要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清明节也是一个感悟生命的可贵的重要节日。在祭奠或缅怀逝去的亲人时,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死亡等有关的话题,可能会感知到生命是脆弱的,生命的消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不仅需要科学的了解生与死。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活着就要开心快乐,乐观面对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珍爱生命,珍爱环境。只有心中充满了爱,生命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五、践行习俗劳动光荣

清明,是一个怀古思今的日子,今年的清明和往常一样我们一起缅怀先烈,今年的清明和往常又不一样,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不少白衣天使逆流而行,各行各业的人民冲锋一线,用生命守护生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一些英雄不幸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缅怀他们,来向他们致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专题ldquo缅怀先烈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