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寒食节起源,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文公上绵山悼念介之推。当时,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郦姬迫害而流亡国外,行至五鹿,在最困难的时候,随臣介之推“割股奉君”。十九年后,重耳返国为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赏当年随他流亡的功臣时,唯独忘了介之推。
介之推认为自己顺应天命辅君复国,不愿再同那些邀功争赏之人同朝为伍,便携老母隐居到介休绵山。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便亲自来到绵山寻而不获。文公无奈,听人之计,放火烧山,三面放火,留下一面想逼他出来,(这也是成语‘网开一面’的由来)但直到大火熄灭后,才发现介之推母子被烧死在一棵树旁。晋文公追悔莫及,下令每年今日不可烧火做饭,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清明节流行扫墓。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清明曾是人们最不喜欢的节日
乡村的迷信气息本就浓郁
再与上坟的习俗结合起来
就给清明熏染了*气。
何以跟*气纠缠不开?
结婚,生子。
晚辈在一茬一茬地诞生成长
长辈也在一茬一茬地衰老离去
喜未尽,痛已来。
痛未已,喜又到。
美好与遗憾总是纠结在一起
任谁也拆解不开
只想说说话
那些来日方长的亲人们
活着的人应该多去和你们说说话
那些业已辞世的亲人们
活着的人应该多去和你们说说话
向小爱留言,把对逝去亲人的话语留下来,不论我们身在何处,那些逝去的共同的记忆形成了这辈子再也抹不掉的“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