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卫风土人情
《季节习俗·二月清明上坟》
时逢清明节到来,自古以来,中卫人就有上坟踏青过物资交流会之习俗。
《中卫县志》载:“届清明则出郊展墓,多具酒肴会亲族。”清·乾隆年间中卫知县*恩锡在《竹枝词》中写到:“清明士女乱纷纷,尽向城西竟若云。游费逐年夸胜节,沿郊榼酒聚成群。”
中卫人讲究春分到清明节土满期间上坟。旧时,上坟各家各户基本都要提前准备上坟的东西。农户人家要磨面、蒸白面馍头,炸豆腐、炸芋头、泡粉条、泡干红辣椒、焯菠菜、做刀头(方言:指五花肉卤熟切小方块)弄祭莱,还要请香买裱买纸,自己用印板或是印滚子在毛头纸上印票子(冥币),没有印制工具的,用铁纸凿子将纸打成铜孔纸钱。同时还要备烟、备酒、备吃备喝。上坟之前,家族相约订日子。上坟这天,凡是能跑会颠的大人小孩都要聚齐,步行或赶车乘车到西郊以外的地方上坟,有的到自己家族墓地祖坟上坟。后有自行车、小轿车、出租车、私驾车代替步行上坟。五十年代以前,中卫县城的人上坟多在县城以西十多华里迎水桥的大师傅滩。一九五八年修建包兰铁路时,铁路占去了大师滩(现迎水桥火车站)的一部分坟地。六十年代地方开发园艺场,大师傅滩平荒植树造林,大师傅滩老墓地基本消失。后来人们又在县城正北十多华里远的荒山野岭马梁、丁坡沟、炭山自发的、开僻新的墓地。进入新世纪后,特别中卫立市以后,实行统一殡葬,马梁、丁坡沟等老墓地进行搬迁,并在河北、河南两个荒漠地区分别建立多处公墓区。现时上坟,多数人到公墓区扫墓。
中卫人上坟,讲究人到墓地以后,从山门进入坟地,用*裱(*是旧时封建皇家的专用色)压坟头,以示祭祀标志。然后在坟头的正下方,正中设灵桌,上香、升裱,由主人供上三座馒头,每座供五个,下供三上供二,并供三碗祭菜,还要供上刀头、烟酒、茶水、水果、罐头等吃喝。其他辈份的人的祭品以主人直亲排序上供,祭品供好后,所有人全部下跪烧纸,边烧边叫应袓先、父辈等辈的称呼:ⅩXX……使钱来……烧纸时,有重孝的儿女在坟外哭坟,忌讳眼泪滴在坟上。纸烧毕、奠酒、奠茶水,破供,然后家族人围坐在一块,在墓地铺一块单子或是一块塑料布,坐一起吃喝玩乐,表示与先人同享同乐。后兴家族人上完坟,由主人做东在家或上饭馆、酒店吃喝聚乐,尽享聚会的欢乐。
清明,中卫人还讲究添坟加坟,平时不能动坟。据说平时动了坟活人要遭土地爷报复。唯独清明动坟相安无事。因此,多有加坟添坟的人在清明这天向土地爷上供,动坟加坟,土地爷例外免责。中卫人除清明上坟郊游外,还有过物资交流会习俗。清明节前后三天,地方还举办物资交流会,当地人叫"囊包会“(方言:意指花钱会)。上完坟扫完墓的人,还可逛交流会,有许愿还愿的人还要放食蛋子、放生,兴行善积德之风。
现时清明上坟,交通便利快捷,而且旧俗逐渐淡化,对过去一些烦锁的供品和祭品进行简化,许多人在市场上购物买货,在家只做一些炸芋头、炸豆腐简单的祭莱和茶水,不在劳心费神,费人费力。现时,又兴扫墓献花、献花蓝等一些文明礼节;但缺少了许乡情乡味。不管那种形式的祭祀,其表达的都是一种心愿:那就是愿天堂的人活的快乐!人间的人活的幸福安祥!
作者:张建忠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还在看
中卫人,清明假期你想去哪儿寻找诗和远方?我最想去这里…宝鸡至中卫铁路增建二线工程,将在年开工建设
中卫至北京西安实现“天天飞”4月1日12时至7月31日12时*河宁夏段禁渔
阳春三月登山逛庙会,还有大奖等着你领,中卫人千万不要错过!
中卫天天网-传递价值
联系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