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知多D清明风俗,不止扫墓这么简单
TUhjnbcbe - 2021/3/21 20:03:00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有的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有了新的内容。

清明扫墓,由来已久,大盛行于唐代。《梦梁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祭祖、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一方面给坟墓添土除草,同时供上祭品,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清明时逢阳春三月,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野,投向大自然。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

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清明春风拂柳之际,女郎三五成群荡秋千于郊野树下,确实充满诗情画意。荡秋千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游戏,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中常有描述:“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民间多爱在清明踏青时节,在郊外用竹子架成一种临时性的“竹笋秋千”,舞荡嬉戏。

放风筝是清明前人们最爱玩的游戏。风筝,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春秋时期,有位公输般,即神话中的“鲁班”,会做木鸢,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南北朝时期,梁正武帝在台城被侯景叛*围困,大臣羊侃曾用风筝系上诏书,招来援*救驾。

《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风筝既是一种美丽的民间工艺品,又是大众娱乐品,历来爱到文学家的传唱。《北京竹枝词》也对风筝有生动的描绘:“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习上碧云端。”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还有吃蛋的习俗,这如同端午吃粽子和中秋吃月饼一样。清明节的蛋,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是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则供玩赏。

版权声明: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知多D清明风俗,不止扫墓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