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客家风俗吃清明
TUhjnbcbe - 2021/3/16 23:41:00
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4.html

万物复苏,春和景明。

春分一过,转眼已是清明。

″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纸烛祭先陵。"

清明,是自然节气,亦是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传统节日。

每年,客家人在这传统节日里,无论身处何地,都会返梓扫墓,举行各种隆重的礼仪仪式礼敬祖先。之后,同宗兄弟叔伯齐聚在家庙或香火厅里共餐叙旧,畅谈族间事宜,俗称:吃清明。

客家人这种吃清明的风俗源于何时,有待考证。

过去,一般的客家山村村中都留有宗偿田,雅称族田。宗偿田出租给人耕种,所收租金用于清明地醮。

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巜家礼》中记载"……初立祠堂,则计见田亩,每龛取其二十之一,以为祭田……”

由此可推断:客家人做清明、吃清明的风俗,由来已久。

饮水思源,敬祖思宗。客家人扫墓顺序一般都按开基始祖、大房、小房、各家进行。按扫墓顺序,客家人吃清明分别称为大清明、大房清明、小房清明、各家清明。

其实,客家人祭祖扫墓时间,不仅仅局限于清明节一天,一般都集中在清明至谷雨,最迟不会超过立夏。自然,做清明、吃清明也在这段时间。

因历史原因,为避战乱或讲究风水,开基始祖肇基的客家山村相对偏远,繁衍到一定代数,原来的山村已容纳不下,人口不断地往各地迁移。

清明这天,各地繁衍生息的始祖裔孙代表,便会准时返祖地,同居住在祖地的宗亲一起祭祖,吃大清明。

这种大清明,因始祖裔孙众多,往往只能选派代表,如一家派一个男丁,或一房选派一个代表参加。但,村中的老者,新添丁的宗亲是会受到家庙理事会热忱邀请的。(清明前几天,家庙理事会便会向他们发出热忱邀请。)

开席前。添丁的宗亲早早地准备好喜烟、喜酒。每位宗亲带上花烛、喜炮、线香,早早地赶往家庙,恭恭敬敬地向祖宗神位燃香膜拜。烛光摇曳,香火袅袅,几十张八仙桌把宽敞的家庙挤得满满当当;喜炮冲天,此起彼伏,振耳欲聋的鞭炮声持续不断……

持续不断的鞭炮声,还没完全停下来。家庙内,理事会成员已开始安席。"……叔公!您坐上座……″″……你来得远,你坐……""……叔公坐!叔公坐!……"村中的老者,远来的宗亲相互谦让,相互礼敬……几个主要的上座安排好后,兄弟叔伯便可随意坐了。

席间,人声鼎沸。添丁的宗亲发喜烟、喜酒,小辈们频频举杯,礼敬各桌上座的长辈,兄弟叔伯开怀畅饮,敬祖念宗,畅谈家乡的梦想和希望……

不必客套,没有虚伪。这里更多的是手足之间的真诚,乡里人的豪爽和朴实。祝福声声。处处洋溢着家族的昌盛繁荣和薪火相传的源远流长……

大房清明和大清明大致相同。当班也是按每房轮流。当班的房支负责扫墓、做清明的釆购及各项事宜。各种开支按男丁数收款。收款分二种。一种俗称"蜡烛钱",专用于祭祀所用,这种数目比较小,每个男丁必须缴费;另一种俗称"清明钱",专用于做清明所用,这种数目比较大,釆取自愿缴费的原则。即吃清明者缴费,不参加者可以不缴费。吃清明的礼仪和情形和大清明大致相同。添丁的宗亲同样桌桌发喜酒、喜烟。大房清明规模比大清明小,但浓郁的气氛并不逊色。

小房清明和大清明、大房清明有所不同。小房清明一般代数不多,一般不釆取收男丁款,采取轮流"坐庄”的形式。即当班的房支负责本年度扫墓祭祀、做清明的各种费用和釆购及其它事宜。很突出的一点是男女老少都可以聚在一起吃清明。

各家清明和小房清明大致相同。一般指自家或兄弟之间,祭祀双亲或祖父母后的聚餐。这种清明最为简单。出嫁的姑婆大姐应邀共聚。

年复一年,岁复一岁。客家人兄弟叔伯通过这种吃清明交流情感,增进情谊,承续亲情,和睦共处,友善团结。

客家人这种特有的吃清明风俗,增强了宗亲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客家人对先祖的敬仰和宗族生生不息自豪感的具体表达方式,更是对家族寄托希冀的重要形式,充分凸显客家人敬祖睦宗的真挚情怀和血脉相亲的执着信念。

感恩的心/文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清流客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风俗吃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