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牧在七言绝句《清明》中写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这一天细雨蒙蒙,
大路上的行人触景伤情。
请问小牧童何处有酒店?
远处的杏花村里酒味浓。
这首小诗,运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真切的春景图。首句用“清明”点出时令,用“雨”写出环境和气氛。“纷纷”二字既描绘了春雨的意境,又写出了雨中行人的烦郁心情。“雨纷纷”,境界迷茫,令人惆怅。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第二句的“欲断*”传神地描绘出此时此刻行人触景伤情的内心活动,在蒙蒙细雨中又增添了一层愁绪。何以消愁?于是第三句一转,提出“酒家何处有”。在第四句里,牧童以动作代回话,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遥指”二字,用得十分精妙,妙就妙在这不远不近之间。这首诗意境优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寻味,富有感染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这首诗无论怎么缩编,如何改变符号都不失韵味,实在令人叫绝,且看下面的版本。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
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雨,行人断*。
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清明雨,人断*。问酒家?杏花村。
清明,断*。借问?遥指。
雨,*。问?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断*。
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华诗词,遣字用词之妙,实在令人叫绝!
欢迎订阅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