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这首《清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并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被变体最多的一首古诗。有人通过对原诗文字的断句、或者文字的省略、变化和标点符号的变化,将其改为短剧本、词、散文小品、戏曲小品、三言诗、四言诗、五言绝句、六言诗等。这些改动,虽然形式各异,但匠心独具,变体后的内容大都不离原诗歌的意境,让人深感《清明》一诗的魅力。
三言诗
无名氏
清明节,雨纷纷。
路上人,欲断*。
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指,杏花村。
三言诗为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三字或以三字为主。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划分,鲜有论及三言诗的,这是否说我国古代就没有三言诗呢?不仅有,而且产生的时代较早。《礼记·大学》中所载的《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全由三言句写成。东汉初年苏伯玉妻作《盘中诗》,一个圆盘里写满字,从中央周四角,大体可整理成一首三言诗:“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
五言诗
纪晓岚
清明雨纷纷,
行人欲断*。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清代文人,有说是纪晓岚,觉得《清明》诗不够精炼,认为,“雨纷纷”自然在清明时节;“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问句,“借问”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问者,无关大要。因此主张将每句头两个字删除,遂成五言绝句:“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小令
苏轼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传说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这首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仅变几处标点,竟成了一首绝妙小令。
剧本
《羊城晚报》
时间:清明节。
地点:路上。
人物、情节:
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监制:梁春风
审核:崔艳杰
本期编辑:何艳涛
投稿邮箱:r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