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11天法定节假日,除去不适合送礼收礼的清明节,加上中外的情人节、圣诞节、妇女节,于是除了四月和十一月,每个月都给大家提供了送礼收礼的由头,再加上纪念日、生日,理论上来算,一个人收到礼物、同时头疼送什么礼物的日子平均每个月都有一次。跟发工资、交房租、还房贷一样,这可以算作每月一次的一件大事了。
人们对礼物的感觉,其实五花八门。
听到礼物这个词的时候,如果第一反应是期待和惊喜,说明你有一颗年轻的心:强烈的期望着来自他人的认可和接纳;单纯的把礼物视为别人的在乎和好意;只要得到额外的免费物品都高兴地当作得到了便宜。这种纯粹的快乐和笃定,好比千禧年时那首广为传唱的少女乐队的歌:“明天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什么滋味,充满想象。……我只有这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总会在我手上。”
我记得这种对礼物的正面心态,我一直保持到近30岁。
在我漫长的童年时期,还是每周有六天工作日的时候,更没有如今消费主义铺天盖地的造节,于是一年里能收到礼物的机会,只有生日、新年、儿童节:
儿童节对拮据的家庭来说是可以忽略的,反正学校也没有放多久假让孩子回来眼巴巴的期望着。
新年的礼物是轮不到自己用压岁钱买的,因为压岁钱只是家长之间的交换,孩子们只能保管接过红包的那一晚。所以新年礼物基本上就是新衣服。
只有生日,是可以自己提出收礼要求的珍贵机会。珍贵到每年都会像盼着过年一样盼望着。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生日礼物,是12岁生日时,父母说给我买一个生日蛋糕,千禧年前后,小县城里卖的生日蛋糕还是最传统的蓬松的鸡蛋糕底子上堆着层层叠叠的甜腻奶油,我从小就不爱吃甜,于是大胆提出能不能给钱自己去买礼物。
我拿到了钱,去了新华书店,买了一套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集,高高兴兴地拎回了家,我父母也很高兴——这孩子连玩具都不会买,真省心。于是我的生日,一家人都很快乐。
如今想起来,我的童年除了给盗版芭比娃娃做衣服和首饰,实在太无趣。
后来数年里,我收到的生日礼物无非是小首饰、书包、CD、书之类,由于过于日常,于是湮没在记忆深处,那些收到礼物后的感觉,虽然都是好的,但是好得千篇一律。到这个阶段为止,我对礼物的解读都只是可以免费得到的用品。
直到21岁生日的时候,我终于在礼物这件事情上得到了意外的启蒙。我收到了一个文件夹,标题是“祝***生日快乐”,打开以后,是四张图片,每一张对应一个季节,图片上是经过挑选后的风景:春日的溪流、盛夏的池塘、金色的秋、纯净的冬,图注是祝愿我在每一个季节都有对应的快乐。
看着这份礼物,电脑前的我只能叹出一声“哇”。
平生第一次,礼物对我来说脱离了实用功能。这份礼物不是任何可以使用的实物,没有使用感的干扰,于是我得以全心去感知它的内涵,感到自己被更深邃的观察、理解和体贴,对送礼的人当然也油然而生一种惺惺相惜。
如今,不是实物的礼物有很多,虚拟货币、电子音像制品、大幅广告表白……但是,送这样的需要创作能力的礼物,真的不容易。虽然我因之而明白了礼物可以有更深的内涵、更多样的形式、可以不与价格相关,然而,到需要送礼物的时候,依然只能打开橙色软件的收藏清单,在消费主义社会里勉强选一个特别一点的消费品——这更容易,也更安全,不是吗?
再后来,我还发现,收到礼物的心情原来也可以并不惊喜和愉悦。
曾经旁观一个朋友,非常生气地把父亲送的相机捐掉,理由是破坏了自己努力攒钱买相机的美好过程,他原本可以充分体验那种一点一滴的积累感和成就感,最后却全被父亲大手一挥化为泡影。有时候,中年成功人士轻松的姿态、对物质的更高掌控力,是对年轻人的梦想和努力的一种对比伤害。
所以在收礼人和送礼人之间,礼物也隐隐起着对比标志物的作用。你垂涎而又无法企及的东西,对我来说毫不费力。——这样的差距,使礼物被一些人看作是感激涕零的垂青,一些人看作是侮辱和侵犯。到底是什么?取决于关系的友善度和收礼者的自尊感。
不管怎样,这个旁观经验提醒了我,送礼的时候要小心考虑礼物对对方来说的价值和含义。
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里还提出了礼物的另一种含义:“礼物展示出势力的较量,成为检验的工具:‘我要送你的东西比你送给我的还要多,那样我就能支配你了。’”
不能说他说的毫无道理,的确,不论是数量还是物品价值,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处处隐含着这样的衡量和对比。有人觉得男方送礼天经地义,有人觉得回礼是基本素质,在关系破裂时,如同离婚一样,很多人都瞬间get了会计技能,清算自己在对方身上的收支,并以此作为判断谁更有理的重要依据。
根据我的观察,只有法律规定共有财产的夫妻,才具有不在收礼送礼问题上纠葛的基础。积累了婚姻经验的熟练夫妻们,学会了明明白白的告诉对方自己想要什么礼物,或者干脆自己买。这就很好的避免了罗兰巴特说的情况:“礼物并非一定就是垃圾,但它或多或少会被当作废品:我收到了礼物,却不知道如何处置,这礼物并不适合我的天地,碍手碍脚,纯属多余。”
现代社会,自己给自己买礼物,不是孤独,不引人同情,而是被解读为一种自我愉悦的独立。
而且,也避免了茨威格写断头王后的那句话:“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所以,我刚刚给自己下单了一个礼物。
“每天写一点散文”
年1月12日
程书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