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相关的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破阵子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范文欣赏
寄清明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灰蒙蒙的,仿佛这才能更好地显出它淡淡悲哀和丝丝忆念的味道。
幽岭浸环起紫烟,潇洒自如空来去,雨萍风荷点山春。手捧白菊,满把悠情寄后土。惶惶空山依依情,点点清泪悠悠愁。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罩在青烟前。好一个寂寞的旅行,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抬头远望,墓地隐然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风雨愁煞人,怀土带愁,杂草笑貌,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漫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为什么“断*”?因为“古墓花影白杨树,尽莫生离死别处。”古往今来,人性中的某一些总是共同的美好的感情。人事也会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而逝者往往对世间有所眷恋。
有人对我说过,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地流逝,越来越淡。我想,或许对亲人的这种思念恰恰与之相反吧。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脑海中再次浮现他们的笑容,心中总该会有酸酸凉凉的感觉吧。哪怕是十年,N十年以后,这感觉仍不会减弱。也因如此,清明成为了一个流传千年的日子。
对亲人的绻绻思念,洒下所有的泪,回忆就不仅仅是生活的负担。再次体会到人世间的温暖,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
年年有清明,年年都有不同的忧愁。这忧愁,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让我们承载着思念,向大地微笑,来年,仍是这样的心情,久久的,不散……
清明未雨窗透初晓,日照西窗,云自摇。
又是一年清明时。今年清明,未雨。也许正因如此,才使我无法体会到古人“清明时雨,行人断*”的悲恸。
随家人执花来到墓前,墓前芳草青青,树木丛生,不像是一个伤心之地,姑婆却已经开始抽泣。
哭声使气氛变得凝重。
继而是烧纸钱,浓烟扑到我的脸上,眼睛里似乎有液体缓缓流出,泪,为什么流泪?是被烟呛到了?还是因为哀伤?
其实我觉得我的悲伤只是源于这哀痛的气氛,毕竟我连墓中躺着的是谁的骨灰都还未曾了解。
但姑婆的啜泣声是真得让我感动了。是啊!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眼睛深陷,满头银丝,皱纹遍布了她的额头,忧愁爬上了她的眉梢,竟然就在我的面前哭泣,能不将人的心触动吗?
纸钱烧完了,只见那火就要熄灭,我准备将它重新燃起,姑婆忽然叫起来:“别动,别动,让它自己烧!”而后又拿出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出来烧,边烧边嘟嚷:“你们自己分啊,这些东西你们自己分,还有这儿的这双鞋,你们一人一双,不要抢啊……”我觉得好笑,却又笑不出来,毕竟那也是老人给自己的一些安慰啊!
烧完了,火熄了,风过掀起一片尘埃,模糊了我的双眼,只看见烟尘中,墓前纷飞着灰色,更衬托出了这片地的悲伤。
墓前烛焰依然跳跃。发现不知不觉间竟已度过了一个下午。
月影憧憧,烟花几重,烛花红。
清明时节,纷纷路上人。
欲问酒家何处,却无人指路。
又是一年清明至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节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个大睛天,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
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给逝去的灵*一丝慰藉吧!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
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下载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