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习俗
“清明”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它不仅寓意着节令的变化,也包含着一定的民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连云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那么在这天,咱港城都有哪些民俗活动?日前,记者采访了市民俗博物馆相关民俗专家。
扫墓祭祖吃饺子“老海州有个民俗,扫墓祭祖完了之后,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包饺子,因为饺子是最能反映‘团圆’的形式,寓意‘顺利’。大伙儿有的切荠菜、有的擀面皮、有的和面、有的包饺子,场景非常温馨。包饺子中,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增进感情。”市民俗专家介绍。
放风筝带走疾病晦气专家告诉记者,“清明”一词,用八个字来说,就是“天朗气清,春光明媚”。用四个字来说,就是“气清景明”。清明节是一个节点性的节日,老一辈常说,“过清明了”,清明一过,温暖逐渐攀升,该减衣服了,也该忙农活了。
此外,清明放风筝也是流行的习俗。以前,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
因此,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的不幸、烦恼和灾难写在风筝上,风筝升空后有意扯断或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飘走,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当风筝落在院子里或者飘在地上,人们也不会捡,怕沾“晦气”。
踏青少男不能跟少女一起据专家介绍,清明节这天,平时不出闺门的未婚少女,可以三两成群到野外游玩,叫“踏青”,又叫“蹅青”。据说,清明节女孩踏青能心灵手巧。穷人家的女孩这一天到野外挑野菜,俗称“斩青”。
为了保障少女郊游安全,俗规“少女不上庙、少男不踏青”。清明节这天在郊外春游的都是少女,少男是不能跟随的。如果有个别少爷公子混杂其间,就会被人们指责为没家教、不正经,称为“少好”,即“少年好事”。
荡秋千也是清明习俗之一荡秋千也是清明习俗之一。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来为了避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到了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清明插柳纪念晋国介之推清明节这天,还盛行“插柳”的民俗。专家介绍,清明节柳树刚吐芽,家家的门窗上都爱插两枝鲜柳条,相传这是纪念晋国介之推的。
许多人还用鲜柳枝编成头盔,以柳枝皮为穗,戴在孩子头上,叫做“刘海帽”,希望孩子长大成为介之推那样爱国忠孝、正直无私的人。后人逐步把介之推神化,把插柳变成了一种辟邪的方式。
来源:苍梧晚报记者李国瑞通讯员张大强
苍梧晚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