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怀着激动的小心情,掰掰手指头,哇,还有几天就又能开启小长假模式了。在期盼过节的同时,大家知道我们宁波人过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么?清明节可不是光光祭祀扫墓吃吃青团哦,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可是有着很多风俗礼仪讲究滴。下面就让小家为大家普及下吧~
春耕篇: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芽,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这个时候,宁波的农民该忙着浸种、耕田,植树造林了。”
有关于清明春耕的民谚实在太多,比如说“三月清明早下秧”“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还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再比如,“瓜要结得大,清明前种下”“种树造林莫过清明”。足以说明,清明时节的农业生产,是当年能否丰收的关键。
祭祀篇:三月清明乌笋香,家家争说上坟忙宁波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哪怕是海内外游子,清明时节都会赶回故里上坟祭祖。一般清明祭祖分三种,有墓祭、家祭和祠祭。
墓祭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扫墓,扫墓有许多讲究:需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祀毕,还会分麻糍或麻饼给当地农家,以期照顾坟墓。因按人领取,争先恐后,俗称“抢麻糍”。普通人家也有轮流上坟的,祭物则不外乎白斩鹅肉、毛笋煮肉和小炒之类。祭菜一般在前一天备好,上坟时,只需再烧一点饭。在农村习俗中,新亡故者头三年里,家人都要在清明节当天去上坟。
家祭俗称做“清明羹饭”,通常在清明节前选好*历日子,拜祭先祖。羹饭准备的食物很有讲究,对于菜品、荤素搭配、碗数都有要求,一般会准备:清明时令烧鹅、烤麸、*豆芽、红烧肉、小*鱼、素鸡、老豆腐、藕、蛏子、荷兰豆,一般为10道菜、一道点心、一到两样水果。不过在宁波大市范围内,各辖区可能存在些许不同。
祠祭即家族宗祠祭祀,除家祭做清明羹饭、墓祭外,有的大族还有祠祭。宗祠祭祀一般都定在清明当日在自家的祠堂里进行。先在全村敲锣,发动小孩去“拜太公”。宗祠祭祖由族长主持,族长为太公太婆敬酒后,子孙们叩拜祷告。
故事篇: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宁波有句俗话:“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也有个故事。据说,古代有一个青年,有一年的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家里的柴火偏偏又烧完了,他只好带着斧头上山砍柴。走了很远的路,他看见有一棵很大的杨柳树,已经枯败,于是手起刀落,将这棵大杨柳树给砍倒了。可是,这棵大杨柳树倒下来的时候,也掉下来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仔细一看,竟然是他娘舅!原来,他的娘舅为了躲避风雪,躲在这棵杨柳的树洞内,没想到被误杀了。青年悲痛欲绝,却已无法挽回。第二年,枯败的杨柳树抽出嫩芽,他便戴上柳条,悼念舅舅。“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今世没了娘舅,下世总该有了吧!这一俗语也就慢慢传了开来。
另外,柳条生命力很强,插土即活。过了清明节,人们还会把小孩子头上戴着的柳条插到小河边或门前屋外的地里去,寄托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踏青篇:三月三正清明,祭祀上坟踏青去清明节当天,除了扫墓,还有就是踏春。这就吸收了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是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主要的风俗就是踏青,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达观。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说明这个节日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是早期的中国情人节、女儿节。
同样,东晋大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等42人,三月三日在兰亭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还有象山石浦‘三月三,踏沙滩’的风俗,应该都属于上巳踏青亲水的内容。
从古籍上考证,在旧时,清明节还有射柳、蹴鞠、拔河、风筝、秋千等多种民俗活动。《象山县志》记载,清明时节小孩子放风筝,“令儿童张口望以泄内热”,这就是说放风筝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体育,还是一种治疗。足以说明,这个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编辑整理:小暮
美工:小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