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的来历
QINGMING
寒食节普遍传说,清明节起源于为纪念春秋时晋文公的忠臣介子推而衍生的寒食节,后者甘愿携母隐居山林,文公放火烧山逼其下山,最后母子抱着一株柳树烧死在山上。次年,柳树复活,文公便将寒食节改为清明节。但是,我们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中“乌啼月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则似乎可得出结论:清明节和寒食节,两者关系远非起源和被起源那么简单。而且,史书《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讲到介子推其人时,并没有提到晋文公烧山一事。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南北朝·《荆楚岁时记》)。意为寒食节在冬至天以后(清明是冬至天以后),也就是距清明节两三天。到唐代,寒食节的禁火时限减至一天,往往到了清明再换取新火。生活于北宋初年的诗人王禹偁(chēng)在《清明》中说:“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可见,清明迟至宋初就完成了对寒食禁火民俗的重塑。
上巳节中学语文有一篇课文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此文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讲的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在今绍兴兰亭赋诗饮酒之事,文中提到的“曲水流觞”,由此成为千古佳话。实际上,“曲水流觞”是从一个在隋唐之前很有名,但现已失传的“上巳节”中派生的文人雅事。而且,上巳节也是今日清明节内涵的来源之一。
魏晋以后,将三月初三(约相当于今天公历的4月中上旬)定为上巳节。人们要在这一天举行祖先招*仪式,并扫墓祭拜亡人,但后来上巳的娱乐性越来越强:除了名声在外的曲水流觞,还有如杜甫《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中所说的游宴活动。另外,从山水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一句中,我们还能分析出:上巳节在唐代已日渐式微,趋向于和清明节融合。
清明节的习俗
QINGMING
踏青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扫墓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拔河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荡秋千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诗中描写“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节的古诗
QINGMING
扫墓缅怀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踏青游春苏堤清明即事
南宋·吴惟信
丽华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遥祝亲人清明呈馆中诸公
明·高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人生无常清明
北宋·*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蔫共一丘。
韶华易逝寒食日早出城东
唐·罗隐
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
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