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节日文化小时候的清明民俗,你还记得吗
TUhjnbcbe - 2021/2/6 2:34:00
儿童白癜风早期图片 http://baidianfeng.39.net/a_zjwd/190603/7190092.html

清明佳节,有人问:“设置清明节的含义是什么?”

有人答,新旧思想交替之际,清明节对各个年龄层的意义不同:

60后及更年长者,会诚心祭拜祖上,如扫墓、斋饭等;

70后、80后会买鲜花祭拜,焚香做斋已少有人弄了,当然也会诚心去想念一下已故的亲属,但收获最大的还是那一天休息时光;

90后乃至更年少者,在想念祖先之余,估计享受休息的时光,会多过祭拜祖先。

亦有人答,是让活着的人抬头看时,明白每个人都是会死的,低头默哀时,好好想想自己该怎么活。

清明是杜牧那时的纷纷细雨,也是那遥遥的沾衣杏花,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让我们回忆一个个细小而具体的岛城清明民俗,重温一段古老的历史文化。

把螺蛳跟米饭拌在一起

家住新城的洪女士,觉得现在的祭奠方式,跟以前不一样了,“小时候跟奶奶一起上坟祭拜祖先,总会带点螺蛳上去,把螺蛳跟饭拌在一起,等香烛点完后,把它撒在坟墓上。”“确实是这样,但我还真不知吃螺蛳是什么意思。”与洪女士年纪相仿的孙女士说,她的老家在马岙,清明前,有人会去河里摸螺蛳,没去河里摸的,也会去菜场买。

王冰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在研究各地清明民俗时,他发现很多地方都没用螺蛳的习惯,包括浙江的绍兴、台州等地也没有。“带着螺蛳去上坟,是舟山较有特色的清明民俗。”王冰说,他发现螺蛳在岛城清明节的祭奠仪式中,主要派两个用场:一是用于扫墓,二是用于家中做清明羹饭。“上坟时,把螺蛳跟米饭拌在一起,撒在坟墓上。这种螺蛳是不剪掉尾部的。”王冰说,另一种剪掉尾部的,是做好羹饭吃完后,把空壳抛在屋顶上。

为什么是螺蛳?这个习俗据无可考。不过,据王冰猜测,螺蛳拌饭撒在坟墓上,或把壳扔在屋顶上,会起到驱虫避邪的作用。

为什么要跟米饭拌在一起呢?“民间有说法是,螺蛳可让亡灵当饭碗吃饭。但想想,一只螺蛳能有多大,盛得了多少饭呢?有句话叫‘螺蛳壳里做道场’,小小螺蛳壳说不定,也能派上箩筐挑谷的作用,也有保佑后代吃食无忧的意思在里面。”王冰说,这些都是猜测,因为没证据,不一定确切。

挑着一箩筐的饭菜去上坟

“以前上坟比现在要繁复得多。”王冰说,特别是第一年的新坟,通常较隆重一点,会在家里先把菜都做好,用箩筐一装,挑到山上去。

菜式是简化版的羹饭,老酒、米饭,再加鱼、肉等9—12个菜,青饼是必需的。除把酒肉饭菜挑上山外,有的还会把桌子、凳子等祭祀用的器皿都背上山。“以前,有的坟较简单,没石头供桌,祭拜不方便。”王冰说。

祭拜亡人的过程中,一般还要烧点东西,“烧点经、纸钱,给先人用;再烧点给土地菩萨,祈祷对亡人多加庇护;最后结束时,还要烧点给路边的孤*野*,意思是分享,不要与亡故的家人争抢。”王冰说。

这样的上坟扫墓,不一定是清明当天,前3天、后3天都可以。“第一年如果办这么隆重的祭奠仪式,要连续办上3年。”王冰说,3年后,就视为老坟,以后只要单纯扫墓就行,比如剪除一下杂草之类。

不过,现在这些东西很多被简化掉了,原来的乌米饭也被白米饭替代,或连米饭都不带,直接带些水果、糕点,或用鲜花祭扫,公墓更不提倡放鞭炮、烧纸钱,倡导更清新文明的祭扫之风。

青饼、青团和麻糍

网友“紫蓉霜悦”到舟山有几年了,只吃过一次青饼。“为什么舟山的青饼没馅呢?”“紫蓉霜悦”说,她好想念家乡那充满艾草香的、身材饱满的清明果。

这种有馅的清明果,其实舟山也有,有芝麻白糖馅、红豆馅和*豆沙馅等,朱家尖、双桥这一带都有。“舟山是个移民城市,清明节的风俗各地都会带进来一点。”王冰说,像这种用艾草为主要原料的食物,青饼、青团、清明果等叫法不同,原料都是大同小异。

舟山人一般从形状上区分它,圆的叫青饼,方的叫麻糍,加馅的叫青团,也有些地方没分得这么清楚,“以前乡下有亲戚来,看到圆的青饼也叫麻糍。”

清明做青饼,跟快过年时打年糕是一样的,“以前的人买得少,做得多,大家聚在一起做。”王冰说,大户人家都有专用模具,每家花纹都不太一样。

这个与做年糕不一样,没像年糕这么明显。王冰说,大户人家做年糕,有时会用代表家族的某个特殊记号,但青饼就没那样,一般以花纹为主。现在,自己做青饼的人越来越少,更不用说在上面刻花纹图案。有心人将这些带花纹的模具收集起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有一次,王冰去海宁,正巧碰到这些带花纹的模具,拍了很多照片,“要是舟山也有这样的有心人就好了。”

孩子能得“麻糍钱”姑娘头上戴菜花

王冰说,以前的孩子,都是“放养”的,一有空就往山上跑,听到有上坟扫墓的鞭炮响,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凑热闹的机会去围观,上坟祭祖的人家,就分些青饼、麻糍给他们,希望他们不要去弄乱供品,有勤劳的孩子吃青饼、麻糍时,还帮忙锄草加土。

后来这个习惯慢慢养成后,青饼、麻糍很少分了,直接分给孩子们几块零钱,俗称“麻糍钱”。

另外,旧定海民间还有个习俗,清明节这一天,城郊及渔农村居民妇女,都会头插菜花和青蒿。

“这个习俗还与民谣相配,而且民谣一定要用舟山话说。”王冰给记者念了一段,“清明吃青饼,下世有亲人;清明吃水果,下世有官做;清明点炷香,下世有爹娘;清明戴朵青,下世变聪明;清明戴菜花,投胎大人家……”

在调查中,王冰发现流传的民谣,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而且在时代变迁过程中有些变化,内容跟下辈子都有点搭界。它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死,于当下感受未来,由此滋生出一种对活着、对未来的思索。

节日风俗的变迁记录传统生活的变化

民俗,是在不断变化的,如同清明节之所以成为今天理解的清明节一样。在王冰的“说来话长”里,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清明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与立春、谷雨一样,相当平淡无奇。与清明邻近的日子倒是有一个节日,叫寒食节。

寒食节是个大节,它的设立与一个传说有关:

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肉供晋文公充饥。等晋文公登上皇位后想报恩,请介子推做官,想不到介子推背起老母亲躲进山里。

晋文公想出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方式: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结果介子推不愿出来抱树而死。文公悔之晚矣,下令在介子推焚死那天,禁火寒食寄哀思。“上坟、扫墓,原来都是寒食节的习俗。”王冰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的习俗,慢慢转到清明上。“唐朝人写关于清明的诗,诗句里有寒食节;而在写寒食节时,又会提到清明,一个节日、一个节气就这么混起来了。”

唐朝时,寒食节放假3天,清明1天,连在一起是4天,后来假期越放越长,从5天又增加到了7天。到明清后,寒食节彻底变成清明节。

节日风俗的变迁,记录着传统生活的变化,我们的民俗文化内涵,也因此得到不断丰富。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缺了清明的扫墓,缺了它们,就没有了我们的根。

来源:舟山晚报

作者:徐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节日文化小时候的清明民俗,你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