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小火花第二十三期我们的节日
TUhjnbcbe - 2021/1/23 4:11:00

小火花第二十三期

——我们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大都起源于先秦,有的追溯到三四千年前。节日最初与图腾崇拜,祭祀有关,非常神秘。神话故事又为节日增添了浪漫色彩,历史典故有赋予了传统节日深远的意义,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精神文化遗产,蕴含着宝贵的人文思想。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的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的积累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人文与先民时期发展面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情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是我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让传统节日变的庄重,富有意义。

你知道吗,传统节日中,浓缩着古代社会生活,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年”为什么是一只兽?除夕为什么要守岁?“压岁钱”到底是怎么回事?二月二为什么要剪头发······就由陈瀚宇妈妈带我们体验一次独特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之旅。

我们的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阖家团圆的日子

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元宵闹龙灯

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祭祖思远

端午节(五曰五),纪念屈原

七夕节(七月七),有情人终成眷属

中秋节(八月十五),赏月人团圆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尊老爱老

腊月最后一天为除夕,这天要放鞭炮,贴春联,点灯守岁。

二十四节气当中,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欢欢喜喜中国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

过年啦,过年啦!每到这个时候,大人们期盼着假日和团圆,小朋友想着新衣服,压岁钱。春节是我国农历的新年,又叫“过年”,已经有年的历史了。现在,春节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过完。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正月十五闹元宵

元宵节

在古代,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夜晚称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汉文帝就将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为什么是汉文帝呢?因为他在那天平定了“诸吕之乱“,感叹太平盛世来之不易,取了这个日子与民同乐,表示庆祝和纪念。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二月二,龙抬头

春龙

相传最早源于伏羲时期,伏羲每年农历二月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鼓励百姓发展农业生产。后代的帝王都会在这天举行盛大仪式,号召百官亲自耕种,预示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元朝时将“龙抬头”明确下来,后来沿袭了这一节日,同时庆祝活动也越来越多。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

清明最初是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节气。是由寒食节演变而成,唐朝时规定清明为正式节日,直到宋元时期,清明节取代寒食节并吸收寒食节的习俗,成为一个祭祖扫墓为中心,踏青娱乐为辅的传统节日。如今,清明节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民间传统节日”,可见其隆重,皆有肃穆和欢乐两种气氛,变的特殊。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共来修禊时

上巳节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帝的生日,这是一个记念*帝的节日,就是不为我们熟识的上巳节。汉代时,成为正式的节日,这天不仅是驱邪求吉的节日,更是春意正浓的日子,青年男女都能出来踏青,泼水嬉戏,并以芍药定情。

暮春风景初三日,流世光阴半百年

碧艾香蒲处处忙

端午节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菖蒲。端午节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古人用艾草,菖蒲等草药来防虫,祛病,辟邪。在上古时期,长江以南曾住着以龙为图腾的白越人,他们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图腾崇拜活动,把粽子投入江河中祭祀龙神,乘着刻画*的独木舟探亲访友或比赛,表示庆祝。只是后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太伟大,人们怕江河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就将米团投入江中,便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人们也在端午节着这一天纪念他。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坐看牛郎织女星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这一天正值夏秋之际,夜凉如水,繁星满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最浪漫的节日。它源于美丽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八月十五庆团圆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的月亮明亮而饱满,一直是人们寄托思念之情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这天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的习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重阳节

据《易经》中记载,古人把“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就是两九相重,九九归一,所以叫“重阳”。农历九月又被称为“菊月”。重阳节的时候,人们还要吃一种传统食品——重阳糕。以糕代替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重阳节这天,民间常有登高,祭祖,敬老,赏菊等习俗,重阳节也有“登高节,老人节,菊花节”等称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要端饺子碗

冬至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在一年当中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日子,而且越往北白天就越短。冬至的时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在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和清明节一样又被称为“活节”。把冬至作为节日源于汉代,人们称为“冬节”。北方吃饺子,江南还会吃红豆糯米饭,台湾吃糯糕,苏州喝冬酿酒,浙江吃麻粢。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起源于远古时代祭祀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仪式。腊八节吃腊八粥和腊八蒜,腊八粥是一种混合了各种谷物的粥(花生,莲子,栗子,薏米,核桃,红枣,桂圆,百合)。喝腊八粥的习俗是从一段佛教传说流传起来。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二十三,糖瓜粘

祭灶节

祭灶节也加“小年”,被老百姓视为过年的开端。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祭灶节的时间也有差别。北方一般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叫“小年”。

灶神是人们供奉在锅灶边,掌管一家祸福的神,也叫“灶王爷”,而“小年”这天是老百姓祭灶神的日子。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爆竹声里过大年

除夕

除夕起源于先秦。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被称为“大年夜”,农历的十二月一般有三十天,所以除夕也叫“大年三十”。家人这一天都会团聚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一起“守岁”迎接春节。人们在连天的爆竹声中喜迎新年,庆祝这崭新的开端。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少为人知的传统节日

填仓节民间农历正月二十五有一个期望新一年五谷丰登的传统节日(填忙谷仓)——填仓节,也叫“天仓节”,“添仓节”。

立春节立春,又叫“打春”,“正月节”,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节,也是春天的开始,民间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

花朝节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过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又叫“花神节”“百花生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夏至节每年6月21日或22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测出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天太阳最高,白天最长,北方吃凉面,南方吃馄炖。

天贶节农历六月初六,起源于宋真宗赵恒。一年的六月六日,赵恒声称上天赐给他一本天书,于是定这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了一座天贶殿。六月六也叫“翻经节”。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除去汉族人常过的这些节日,少数民族的节日也是数不胜数。那些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就跟汉族过春节一样,在人们的心中,十分重要跟重视,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

傣族泼水节

彝族火把节

内蒙古那达慕

新疆古尔邦节

现代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一般是依照阴历制定的,是我国流传千年的节日。现代以来确定的节日,它们大多是依照公历而制定的。这些节日一直丰富这我们的生活。

1月1日元旦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

3月12日全国植树节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4日五四青年节

6月1日国际六一儿童节

9月10日教师节

10月1日国庆节

元旦

诗词里的节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明篇,脍炙人口的诗词,至今广为传颂。让中国的传统节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换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它是农业生产起着指挥作用,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也是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届,“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回忆

一则故事

一部文化史

让每一个炎*子孙延续文化根脉

传承中华名族悠久的传统文化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火花第二十三期我们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