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CherryNancy
校对|Queenie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四月的脚步踏着暖暖的春风款款而至,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什么是清明节?
清明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一般是公历4月4日、5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天气清澈明朗,阳光明媚,百鸟蹄鸣,柳绿桃红,树木开始繁茂生长,整个大地生物开始活跃起来。清明不仅是节气,也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人们通过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传统习俗
荡秋千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等,即为春日郊游,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也称“踏春”。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插柳: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古代的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也有夜里放风筝一说,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扫墓祭祀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节令食品青团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润饼润饼,又名春饼、春卷、薄饼,是闽南、台湾著名的民间吉祥民俗食品。每年农历三月三、清明前后,闽台民众都喜欢吃春饼,这已成为闽台民间的一种食俗,也是闽台习俗相近的见证。
枣糕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糕就是谷物类,谷物类加上枣,符合春季养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来限制一下肝气过分的往外张扬。
清明节对于中华儿女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它是纪念祖先、缅怀亲人的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的美德表现,也是一种热爱生命的表现。多是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再者也有瞻仰先贤,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也有缅怀先烈,了解历史、缅怀英雄事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意义。
清明节风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但由于今年疫情影响,为避免祭祀带来人员扎堆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巩固抗疫工作。倡导不聚集性祭奠、不上山祭扫和主动劝导外出人员不返乡祭祀,将实地实物祭扫转变为注重节日文化内涵,以家庭追思、网上祭奠、远程祭祀等安全文明的缅怀方式。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很多诗句也流传至今,各位小朋友在家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吟诵学习,体味我们这一传统节日的氛围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