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斌国学谈”(14)——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到了,清明节的假期也到了。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气,清明节除了“扫墓”“踏青”“插柳”之外,也是诗歌创作的很好时机。比如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春天,正是多雨的季节。诗人独自一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更是别有一番愁绪。诗人想借酒散一散心头的愁绪,牧童却告诉他,小酒馆在遥远的杏花村里。
读这首诗,会让人想到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只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不如,对着细雨,书写自己的愁绪。
作文,总是特别的耗费心力。因为作文是一个综合性极高的题目。涉及到生活片段的提取,思维的整合(构思),语言的提取与表达等等。
受生理发育的限制,一二年级的学生观察力和有意注意的能力虽然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真正能够将它完整的保留下来,并保存到记忆区的能力还非常的有限。尤其是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事情,孩子可能记住了,细节却并不清晰。
如何快速唤起孩子记忆,并将记忆中的事情清晰的呈现出来?
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图片。
清明节祭祖扫墓,是大家最熟悉的事情。
于是,我们在“诗图写话”中放入了两幅图片。
第一幅图,是一对母女到花店选花。图片中,孩子在众多的花卉中,直接奔向了“菊花”。通过母女之间的对话描写和孩子的动作描写,来点出追思的人物。点明清明“追思亲人”的主旨。
第二幅图,通过对母女俩在墓地前愁苦的表情的描写和庄重的动作描写,来表现他们对亲人的祭奠。中间再穿插孩子或者母亲追忆逝去人的亲情故事,将整个故事丰富完整起来。
考虑到二年级孩子词汇的局限性,在作文的过程中,词汇与句式的训练必不可少,人物神态的词语与句式,人物动作的词语句式,让孩子词汇量丰富的同时,让作文语言也优美生动起来。
从经典的“清明节”诗歌到清晰的“清明”图片,再到完整的“清明”活动作文。汉功语文之《诗图写话》让你在诗情画意中,体验不同的清明节。
李广斌
“童学文化”董事长,“童学馆”、“童风雅颂”、“汉功语文”三大品牌创始人。著名国学教育专家,儿童心学导师,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教育分会副会长,华中师大“中国文化与儿童发展课题组”组长,中国关工委事业发展中心童学文化办公室执行主任。
童学馆是武汉本土诞生的“国学教育”全国知名品牌,中国少儿国学教育第一股(年1月,“童学文化”在新三板上市,证券代码)。年创办至今,已在国内多个城市开设余家分馆。其创新研发的3-12岁儿童心灵阶梯成长计划,以中西合壁、内外兼修、心脑并育的潜能教育模式,开发儿童心智潜能,志在培养当代君子淑女和未来领袖。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