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品经典02范育金二年级下册4清明
TUhjnbcbe - 2020/12/29 10:56:00
二院眼科医院开展年 http://www.wxjianzhan.net/lcjc/5775.html

点击蓝字
  此句的传神之处乃“纷纷”二字。“纷纷”的春雨,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是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髓,传达了“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纷纷”二字在此,毫无疑问形容春雨的迷蒙细乱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如此,它更应该是那位雨中行路者心情的真实写照。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且看下一句:

“路上行人欲断*”。

清明,这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的日子。此情此景,诗人却孤身一人,孑然独行,不禁触景伤怀,无尽心事纷乱如麻。偏偏又赶上细雨迷蒙,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又增添了一层愁绪,“剪不断,理还乱”,浓浓的愁绪堵心头!作者此时的心情,用“断*”来形容实在是太贴切了。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诗人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借问酒家何处有”。

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切不可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其实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留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又怎样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的满足和快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想象的自由,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清明》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语言通俗易懂,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求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起”,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承”,写出了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转”,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品经典02范育金二年级下册4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