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重要的节日。祭扫祖先亲人之墓,是其中重要的活动。沈榜《宛署杂记》卷17记载了明代北京人过清明节的场景:“清明日,小民男妇盛服携酒盒祭其先墓,祭毕野坐,醉饱而归。”与北方的陆地不同,在江南的一些水乡地区,人们扫墓要乘船而往。张岱《陶庵梦忆》记:前去扫墓的男女均穿着盛装艳服,一路敲锣打鼓。
清明祭祖是礼仪的庄重和游戏的快乐相结合,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节日。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清明节处于春光明媚之际,又有追思先人、踏青郊游等众多民俗,文人墨客自然诗兴勃发,留下千古名作:
简析:流传最广的一首清明诗。最精彩的词句是“欲断*”,凭吊的人那种悲伤之情跃然纸上。后人还将这首诗以不同的断句方式改编成情景短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简析: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擅长用描写来渲染氛围,那随风而吹的纸钱,那一座座古墓,都给人萧杀之感,也让人顿生幽古之情。棠梨白杨本是风景所在,但在白居易的眼里,“尽是生死离别处”,道出了人生之无常。
简析: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只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无论你作官还是为民,最后都要回到同一个点:老去。只是生命的过程并不一样。这首清明诗的立意,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
简析: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寂寞清贫的生活。贫困剥夺了他插柳赏花,踏青饮酒的欢乐,使他在节日里兴味索然,清苦得像荒山野寺的和尚,只好点灯读书来消磨这大好春光。这种生活,虽然贫穷困窘,却又显得高雅。这首诗在选材上独具一格,风格也比较质朴。
简析:这首诗先从视觉状梨花、杨柳,再从听觉摹笙歌、流莺,情景合一,令人陶醉,感情更显欢畅。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凑热闹的人不知道欣赏,只好让飞回来的*莺享受去了。反映了清明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简析:苏轼19岁与王弗结婚,夫妻琴瑟调和,恩恩爱爱。没想到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妻故十年后,在密州做官的苏轼在清明时节梦见了亡妻。生者与死者虽然幽冥永隔,却“不思量,自难忘”。梦中夫妻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千载之下,诗歌帮我们还原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清明节,让我们感受到清明节的独特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夹杂其中透明的哀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