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清明节诗联
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
上联源自古诗,唐·皇甫冉《酬李补阙》:“纵有谏书犹未献,春风拂地日空长。”清·王静淑《柳》:“乳燕*莺三月时,春风拂地柳垂垂。”
下联截取王维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思念之情。重阳节,王维兄弟分散,独在异乡,难免伤情。然此虽人各一处,犹有相见之时。而清明节所思念者,已是天国之人,纵有万语千言,已无法相对话凄凉!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这是一副摘句联,出自宋·晏殊《破阵子·春景》。
清明对联,因大多表达对先人之思念,故显得心空阴郁,情绪低沉,此联本是描绘春景之词句首,因而比较阳光。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时。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恰值社日将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缘其春社至,秋社去。句中新社,即春社。古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平日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少女,亦可出门游春。
前人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自小寒至谷雨,凡四月,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一候,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以一种花的信风。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梨花、木兰。梨花落后,清明在望。
悯介推而禁火;
怅崔护之题门。
介推而禁火:介推,亦称“介子推”。禁火:相传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崔护之题门:此故事流传千载,令人感慨。摘录文字,保持原味:
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馀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秖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邪?”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护惊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孟棨《本事诗·情感》)
这副对联上比扣合寒食,下比暗切清明,“悯”“怅”二字流淌着出对人事无限感慨之情。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杜的《清明》,真正是脍炙人口,亦可称为最引人注目的诗歌之一,改编者甚多。
一、诗
1
六言诗:
清明节雨纷纷,
路上人欲断*。
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指杏花村。
2
五言诗:
清明雨纷纷,
行人欲断*。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3
四言诗:
清明雨纷,
行人断*。
酒家何处,
指杏花村。
4
三言诗:
清明雨,
人断*。
酒家何,
杏花村。
5
清明节,
雨纷纷。
路上人,
欲断*。
问酒家,
何处有?
牧童指,
杏花村。
二、词
1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2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三、散文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剧本
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
时间——
幕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牧童,
表情——(欲断*)
动作——(遥指)
台词——“借问酒家何处有?”、“杏花村!”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