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最初的清明节因户外娱乐活动众多、男女可共同参与,被称作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不断吸收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习俗,如禁火、扫墓等,才最终形成我们现在熟悉的清明节。(文末附带清明假期观赛指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千古传唱的七言绝句似乎奠定了清明时节“清冷伤情”的情绪基调。
然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中写道:“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则描绘了人们在清明节纷纷走出户外,踢蹴鞠、荡秋千,好一幅热闹的画面。
可以看出,清明节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伤,更有沐浴春风的喜悦,而体育娱乐活动更是在清明节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今天,圈儿哥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清明节中那些或被遗忘、或被传承的体育习俗。
1
蹴鞠昨天凌晨,C罗技惊四座的”倒挂金钩“刷爆了球迷朋友们的社交媒体,大家纷纷表示”给分不怕你骄傲“”这是在隔空致敬大空翼啊“,怎么吹都不过分!
而蹴鞠,就是现代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2
拔河拔河是除了蹴鞠之外,另一项激烈的运动。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3
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
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描写的就是清明郊外踏青的画面。
4
荡秋千“满街杨柳绿烟丝,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洞,女郎撩乱送秋千。”唐代诗人韦庄的诗作,反映了在陕西地区,女子过清明节流行荡秋千的习俗。
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5
放风筝古人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代,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更是为了祈求放走晦气,消灾解难。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灾祸疾病写在风筝上,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希望带走所有的秽气,带来好运。
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6
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在“清明到,儿尽孝”的传统古老的节日,节俗仍然会在民间一代一代流传下去,而这些饱含体育元素的民间习俗,也会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不断延续与发展。
你的清明小长假打算如何度过呢?有没有安排体育活动呢?欢迎在文末留言给圈儿哥,分享你的游玩心情~
如果你还没有计划好,不妨看看圈儿哥给你准备的“清明小长假观赛指南”~毕竟对于好不容易歇几天的上班族来说,在家看球可能也是一种“踏青运动”吧~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点击进入小程序,Get更多体育工作
来聊聊你的清明有什么计划?
在评论区留言吧,圈哥会及时翻牌子的!
后台回复“工作”,了解最新最全体育圈的工作机会
后台回复“入行”,掌握最贴心的体育圈入行指南
后台回复“干货”,Get体育行业专家从业经验分享
后台回复“留学”,获得体育留学高校介绍、亲历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